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社。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详细]
西林寺塔
  西林寺塔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西林寺塔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西林寺塔小巧紧凑,秀丽严谨。北宋大师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传颂千古,也使西林寺声名远播。世事沧桑,西林寺也数度兴废。该寺在今天的兴盛局面。是与觉海法师分不开的。西林寺塔,高大雄伟的山门飞檐斗拱系砖、石、木结构。门前四尊石狮守护佛地。墙上两侧“若般”、“脱解”道出佛教真谛。而由德高望重沪上…[详细]
黄庭坚陵园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墓茔坐北朝南.黄庭坚(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1105) 9月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贬所,其墓是大观三年(1109)苏仙固、蒋纬护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其墓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修复后陵高1.93米,直径2076米.在召开黄庭坚960周年研讨会前,县政府又拨款对陵园进行了重修。陵园南面对着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修河,南面大门楼上方有我国书法协会沈鹏同志的“山谷园”亲笔题词,左右两边题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长联。四周…[详细]
南山岩石刻
  南山岩石刻包含黄庭坚书“佛”及咒语、明嘉庆年晏旗峯林春泽书“石门”、“藏龙洞”及“藏龙洞记”、九曲回廊碑刻。南山崖与修水县城一河相隔。山崖上古木参天,点缀着亭台楼阁,是个游览的好去处。更有“看点”的是,临河一块高2.68m,宽2.28m巨大平整的石壁上,刻有一个高1.84m,宽1.20m的“佛”字,该字历经千年风雨仍见雄健笔力,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据传说,黄庭坚在此题“佛”,有一段缘故。有一年初夏,黄庭坚返回故乡修水,逆水而上。行至南崖怪石附近,突然狂风陡起,怪石嶙峋,眼看船只要触礁沉没。黄庭坚知道是怪石作祟,走出船舱,朝天叩拜,拜后旋即波澜顿消,风静石隐,水平如镜,乘客钦佩不已,艄公感激不…[详细]
辛弃疾墓
  辛弃疾墓位于铅山县,时代为南宋。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年),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现金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详细]
蒋士铨墓
  在陈家寨文家桥西侧董家坞。墓为青石砌筑,墓前两旁有石鼓,中有墓碑,碑文为:“皇清勅授承德郎例晋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即用御史显考蒋公心余府君之墓”。墓碑嵌在青石碑亭中,亭高1.3米,宽1米,西侧镌有对联:“庐阜叩苏公八壬偈子一转语;山阴同陆翁九千吟中万首诗”。横额“气节文章”。墓地完整。1959年省人民委员会定其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永丰报恩寺塔
  报恩寺塔位于永丰县县城西郊的恩江河畔。始建于1369年,在永丰县内流量很高。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全县古塔之首。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塔顶为圆柱形铁刹,塔体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6.45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塔身通高29.285米。塔身东面二至七层,其余三面只有二三层券龛内原有红石雕像和供奉物,文革-期间被毁。1959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进行了维修。…[详细]
万安崇文塔
  万安崇文塔,位于百加乡塘上地赣江之畔。崇文塔,塔身结构紧密,坚如磐石,造型美观,宏伟雄壮。塔为九级八面,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高32米,底坐直径10.2米。塔门有如意斗拱,内设旋梯,可达五层。塔面每层交错有空心斗窗,墙壁内砌有螺旋式阶梯,塔山朝南有如意斗窗,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在第九级下面墙壁上还镶有一块碑石,文曰:“崇文塔明成化年建。”整座塔由青砖糯米浆浇粘砌成,结构严密,经500多年风雪侵蚀和遭多次雷击,依然巍然屹立。古塔为白壁九层建筑,雄伟巍峨,气势磅礴。塔身坐北朝南,底层直径10.02米,顶层直径6.88米,塔围长34.4米,占地面积344.69平方米。为砖木楼阁式,九级八面,通高3…[详细]
南塔
  站在永新县东华岭山顶向北眺望,只见禾水河蜿蜒蛇行,杨柳岸边,一座巍峨耸立的茅塔映人眼帘,岁月的风雨吹打磨损不了它的雄姿。这座位于城南中学校园内的茅塔,就是江西现存最早的宋塔——南塔。南塔属密檐式青砖宝塔,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塔高16.5米,9级,每级的西南面均有弓形门状。级与级之间叠有腰檐,塔内第二级以下为空心,以上为实心。第一级的西面开有一门,高2米,宽1.3米,其他三面各设一假门。第二至第三级两面设一壁龛,龛内原放置佛像。第九级为圆筒形,上置铁刹,铁刹底部有一覆钵,钵上置有一个莲花座,座上为一圆筒形铁柱,有三重相轮。铁刹和相轮上铸有栩栩如生的金刚佛像和绘制精…[详细]
东山文塔
  东山文塔位于江西安福县城,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最早的东山文塔相传由三国时东吴鲁肃监制,后倒塌。宋宣和年间于原址重建,明正德十六年再次倒塌。现在的东山文塔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塔高四十米,九级八面,系楼阁式砖塔,造型精巧,雄伟古朴。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的自然风化,塔棱、塔檐、塔基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塔上杂草丛生,塔体膨胀多处。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雨水偏多,塔基轻度下陷,塔身已向东南方向倾斜近十度,亟待修复。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据《安福县志》记载,该塔的前身最早为三国东吴时鲁肃监造的石塔,规模较小,两晋后坍塌。宋宣和年间(1120—1125年)于原址重建砖塔并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