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文化厅提出的172处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8处与现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现予公布。
鸣凤山摩崖石刻
  鸣凤山摩崖石刻位于远安县鸣凤镇凤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处摩崖石刻,散落鸣凤山间。多数摩崖石刻文字镌刻于红砂质山体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苏爷爷遗鞋处、沮江赤壁、仪明岗、“鸾凤常鸣甲寅暮春邑人简而可题”、龟蛇二将、华真洞、指路碑,飞岑叠翠。玉台流霞、寿、麈寰蓬岛、多子岩、观音帽、白云深处等14处。该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石堰幽寻石刻
  石堰幽寻石刻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详细]
望风尖摩崖石刻
  望风尖摩崖石刻位于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元代石刻。刻于一高2.8、宽2.6、厚1.6米的不规则山石的东直立面,文字周围有阴刻线条,形成带碑座的圆额石碑样式。幅面高1.38、宽0.8米。阴刻,楷书,圆额处刻有“阿弥陀佛/普庵石佛”,碑身处刻有“建桥塔徒弟僧惠俱立/间山创寺龙岩大师书/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该石刻为浠水县首次发现的元代纪年石刻,对研究元代当地的佛教传播具有一定价值。…[详细]
天子岩手印画
  天子岩手印画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小溪河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由400枚大小不一的横列的红色手掌印和数道红色竖画线条构成。手掌印和现代人手掌大小相近,应为古人用手直接涂红色矿物质颜料再按印在岩壁上形成;红色竖画线条是三道线为一组,似乎是用三个手指沾染涂料再顺岩壁自上而下涂画而成。这种类型的岩画,在巴东县乃至我省,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范围:岩画所在崖壁长100米、高10米范围内的山岩本体。建设控制地带:岩画所在崖壁前20米至坡坎处,纵长300米至山崖边缘处范围内。…[详细]
上谕免赋碑
  上谕免赋碑位于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七红村,清代碑刻。青石质地,高1.7米,宽0.68米,厚0.14米。碑额及两边浅刻云龙纹图案。碑文楷体,主要记载清政府于乾隆三年(1738)颁发谕旨,减免沔阳因遭受水灾历年所欠的赋税,包括雍正十三年(1735)的四千零六十两和乾隆元年(1736)的八千一百两。该碑是研究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详细]
汉口东正教堂
  汉口东正教堂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38号,建于1885年。原名阿列克桑德涅夫堂,坐东南朝西北,平面正八边形,砖石结构,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由钟楼和正堂组成。钟楼凸出正堂外,八边形券顶,向上内收,形成八角攒尖顶塔楼,塔楼八面壁柱发卷,设券拱玻璃窗。钟楼墙体与正堂相连,正中设拱门,拱门两边又各建半拱形门洞,侧面有侧门。正堂通面阔、进深均约13米,中轴线两侧设券拱门,其余五面设券拱窗。堂内设讲经台。钟楼两角和正堂八角均砖砌壁柱,柱腰部和顶部灰塑线纹。该教堂是武汉市唯一一座俄国东正教教堂,是19世纪汉口开埠后,俄国商人在汉经商期间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中俄经济贸易发展、东正教宗教活动在汉口…[详细]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建于1924~925年间,英国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属欧洲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890年于上海设立中国总公司。1912年在汉口设分公司。珍珠港事件后,大楼曾作日军禁锢俘虏之用。该旧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系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按三段式划分,采用西式隅石与中式纹样作为装饰,外墙仿麻石墙面,墙角有隅石护角,檐口装饰及阳台细部处理留有中国传统手法痕迹。该旧址是汉口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商贸建筑。…[详细]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1021号,1915年建成,建筑面积3884平方米。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立面构图上采用三段式手法,底层是厚重的花岗岩基座,中部为虚实相映的拱券、柱廊,顶部是水平厚檐。外墙麻石砌筑,内部装饰精美。整栋建筑宏大而庄重。该旧址对研究武汉市近现代金融业及中国银行发展史具有极高价值。…[详细]
中国实业银行大楼旧址
  中国实业银行大楼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江汉路22号,建于1935年,卢镛标设计,李丽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4645平方米。该旧址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现代派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外墙用红色涂料粉饰。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创汉口建筑之新风,是武汉现代派建筑的里程碑,对研究武汉市近现代金融业及近现代早期建筑有较高价值。1936年,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在洞庭街口建成这幢砖红色“摩登大楼”。此时西方现代派建筑开始进入中国,这幢构筑新颖的大楼是当年武汉最高建筑,引得市民争相前来观看,视为奇观。中国实业银行诞生于1919年,第一任总经理为周学熙。周学熙在中国工业史上与南方张謇齐名,有“北周南张…[详细]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45号,建于1936年,卢镛标建筑事物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四明银行1908年成立于上海,1919年成立汉口分行。该旧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平面呈梯形。地上五层(局部七层),地下一层。立面构图强调竖向,简化的壁柱直通顶部。一层采用麻石贴面,以上几层采用水刷石材质。楼顶部两侧为渐次收进的阶梯状塔楼。该旧址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一座钢混结构建筑,是当时武汉较高的建筑之一,也是武汉在租界以外修建的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是当时华人修建的“争气楼”,运用了当时欧美建筑界的最新思想,对武汉近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