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予公布。
维新遗址
  维新遗址是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维新村的一处古文化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2003年维新村基建时在郏家屯土墩发现,之后太仓市政府收回土地,停止基建。经考古研究,冈身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这是太仓首次发现石器时代的遗址,大大向前推进了太仓的人文历史。2007年启动了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保护工程,并修建了建筑面积630平方米的遗址陈列馆。良渚文化时期的土台和红烧土遗存是维新遗址的主要遗存,出土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T1525探方的第七文化层发现的石箭镞是当时的远射武器,约公元前2500年,为冷凝岩制成,扁平柳叶状,良渚文化遗存。在T2413探方的红烧土堆积下层发现了几何印纹灰陶罐,约公…[详细]
黄泗浦遗址
  黄泗浦遗址位于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1963年,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黄泗浦竖立石质纪念经幢1座,以作永久纪念。1984年古黄泗浦遗址公布为沙洲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在黄泗浦遗址先后修建鉴真纪念馆、经幢亭、诗碑亭、东渡桥等设施。后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进行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发掘面积982平方米,发现唐宋时期民居与寺院遗迹,出土各种文物1500余件。考古发掘显示,黄泗浦遗址是江苏乃至全国少见的隋唐时期古港口遗址,…[详细]
二涧遗址
  二涧遗址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地属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咀村,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年和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36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包含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岳石文化以及西汉时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墓葬7座。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部多用红陶钵覆盖,头向东或东南,随葬品较少,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平底钵,扁足或圆锥足鼎、三足陶釜及罐、壶、盆、盘、碗等,另有陶纺轮、弹丸、石斧、石锛、石刀、砺石、骨针、骨饰件等。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有红烧土面居住遗迹和灰坑,遗物主要有石锛、石斧、石镞、骨镞,以及白陶鬻、砂质灰陶鼎,鬼脸式足鼎、黑陶盆…[详细]
朝阳遗址
  朝阳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朝阳水库西北侧,面积约3200平方米。朝阳新石器遗址堆积较厚,遗物丰富。1976、1994年进行两次发掘,其上层多见夹砂红陶,器形多为鼎、盆、罐,纹饰多指甲纹、附加堆纹,鼎足多为圆柱形、扁凿形。下层多见鸟头形鼎足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属典型的龙山文化。另外,还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残片。朝阳遗址是江苏省距海岸线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及连云港市海岸线的变迁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以小路为界,西至小涧,南到水专队,北至台地边缘。…[详细]
罗庄城遗址
  罗庄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遗址整体呈方形,南北距离420米,东西距离443米,面积约180000平方米。遗址东、南、北、三面城垣基本消失,但东北、东南、西南三隅明显高起(最高处海拔51米,与周边农田落差3米),疑是与城垣相连之高台或角楼。遗址西部残存城墙剖面呈梯形上收,基宽11米,内墙以35°缓坡延伸至城内。遗址东部因大量取土而形成陡坡,从坡底水沟里采集到陶罐、陶豆的残片具有春秋时期的工艺特征,城内地表散布大量绳纹灰陶残片,经初步判断成器时间应为汉代。罗庄城遗址为研究春秋至汉代建筑及其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详细]
龙苴城遗址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约14.4公顷,高出地面约6米,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周围城垣清晰可见。龙苴古城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四周城墙(河堤状)墙基为零点,向外延伸15米。…[详细]
磨脐墩遗址
  磨脐墩遗址位于金湖县西部,属金湖县戴楼镇官塘乡小集村,中心地理坐标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为16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普遍深度为3米。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地表散见大量遗物,种类有红陶罐、灰陶鼎、灰陶钵、夹砂陶鬲、磨制石器、红烧土块等。相传,金湖远古是一片海洋,磨脐墩就是海岸边。那里有古老传说。相传磨脐墩是住着大户有钱人家,也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附近农户有什么红白喜事,都到哪里借酒器碗筷一类的东西。那里有一“转磨”,周而复始,永不停止,说磨的大麦。有一过路人随手抓了一把麦粒带回家。一…[详细]
宋墩遗址
  宋墩遗址位于金南镇宋墩村三联组,1986年--物专家多方考证,认定是西周早期遗址。该遗址为椭圆形土墩,东西87米,南北95米,高近6.5米,面积82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常见泥质红陶、灰陶及黑皮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碗等。宋墩遗址是我县丘陵片遗存的西周较大遗址,对研究当地的西周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加强该遗址保护,1989年1月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列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6月立碑保护。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甘罗城遗址
  甘罗城遗址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北约里许。《舆地纪胜》卷39楚州:甘罗城“在淮阴县北一里。俗传以为秦甘罗所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状如钟,有篆文,不可识,号甘罗钱。或云,宝应有甘罗庙,盖甘罗葬于此”。旧尝移清河县治此。清为运口重地,设山清河务同知及清河县丞驻此。传为秦甘罗所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东北。元泰定元年(1324年)移清河县治此。清时为运河重地,设山清河同知及清河县丞驻此。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韩信城遗址
  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0、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清江浦城南,从贯穿淮安市区南北主干道淮海路南端,过大运河桥,向西不远,有韩信城。筑于公元前202年,遗址至今犹存。南面及东、西两面高阜隆起,似可见出两千年前城池的规模。《太平寰宇记》云:“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封为侯,因筑此城。”韩信城略东有土堆高丈余,据传曾是韩信的点将台。在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