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冒水村摩崖造像
  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是宋代摩崖造像的精品之一。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冒水村三组,这里地处浅丘,四面环山,又叫大佛沟。冒水村摩崖造像镌刻在一块大石包上。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仁寿冒水村摩崖造像,因地处大佛沟,又叫大佛沟摩崖造像,有造像6龛共22尊,另有碑记一通,题记一处三则,大部分完整。据仁寿县文物管理所考证,这些造像镌凿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至清宣统二年(1910)。民国版《仁寿县志》载,“昆迦寺有两个石刻大佛。”据查,造像处原有庙宇一座,叫做昆迦寺,因当地人把摩崖造像统称为大佛,因此该寺也叫大佛庙,曾改作学校用,现已毁。大石包身上,残留…[详细]
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
  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位于承德城西北隆化县蓝旗镇少府村北,开凿于少府河北岸石壁之上,距河床高10米,在文革时毁坏严重,现存面积东西长9米,上下高1.5--1.8米。造像20世纪40年代被侵华日军用强酸侵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由于多年来群众在此开山采石,一些造像多遭破坏。造像为辽金风格。在造像之东侧环山处的悬崖之上,有一人迹罕至的凹入石棚,有元代石刻题记5行,现保存4行。造像采用高浮雕手法,共存4组。第一组:3尊三世佛作半浮雕式坐于束腰式须弥座上,面容微笑慈祥,身披通肩大衣,两手平放在盘坐双膝之上。三世佛两侧各站立佛1尊,背面雕出千佛壁,第二三组:均在龛内雕出千佛壁,分上下两层共107尊。第四组:有…[详细]
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
  时代:元至清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区:重庆市开县批次:第七批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位于长江边上,背依山崖,面对长江。现存造像8尊,古建筑五佛殿1座。元代的造像1龛,高13.75米,宽10.45米,深2.55米,龛内造像为一弥勒佛二胁侍弟子。弥勒佛善跏跌座,佛高7.5米,头上高肉髻刻以螺发,面相方圆,表情庄重。佛像身上内着僧祇支,腰上束带作花结,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穿大裙,左手抚膝,右手屈指向上至肩。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双脚赤足,踏于地上。佛的左右各雕刻有一身双手合十的弟子立像。高2.3米。五佛殿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宽18.5米,进深两间,深7.7米。殿内石壁有一龛明永乐19年凿刻的3…[详细]
中岩寺摩崖造像
  中岩寺摩崖造像中岩寺摩崖造像,位于青神城南9公里处之岷江东岸的中岩。据史载,中岩于唐代开始建寺,中岩寺唐名德禅院,是诺巨那罗汉誓不归极乐世界,而愿住人间与世人同甘共苦,人们称他是掌嗣、禄之神。经过北宋、南宋的大规模扩建到明代时,中岩山中寺院众多,摩岩造像及石刻碑文无数,已成为蜀中一处著名的佛教游览胜地。历代建筑的寺院主要有:上岩“垂拱寺”,中岩“景德禅院”,下岩“慈姥庙”等。此外,江边有“水月楼”、山中有古塔、“东坡读书楼”、石窟造像,以及众多的碑刻楹联题字等等。民间曾流传有“先游中岩,后朝峨眉”的说法。中岩寺摩崖造像共48龛2492尊,以唐代造像居多,造型简朴而又生动,线条流畅。宋代诗人范成…[详细]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在郑山和刘嘴之上,各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包,就在这几块大石包之上,雕刻着一龛龛精美的唐代佛像,密如蜂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石包造像。1984年,丹棱县文物工作者在全县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两处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群,由于郑山、刘嘴相距不过里许,因此,将这两处造像统称为丹棱郑山——刘嘴摩崖造像。2013年5月,郑山·刘嘴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郑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东以第23龛造像外延80米,西以第39龛造像外延20米,南以第37龛造像外延80米,北以第40龛造像外延8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南、北外延20米,向西延外延10米。2.刘嘴摩崖造像保护…[详细]
黄陵寺摩崖造像及石刻
  黄陵寺摩崖造像及石刻(邻水县)位于邻水县龙桥乡黄陵村黄陵山南崖和东崖约500平方米的崖岩壁上,共计摩崖造像3龛,摩崖石刻题记7幅,岩墓4座。建造于宋代,延续于明清。摩崖造像3龛,造像42尊,开凿于宋代。正视,作金刚座。左右各2尊弟子、菩萨像,服饰已完全汉化,无佛教造像装饰特色。造像比例适中,线条流畅,保存完整。摩崖石刻题记7幅,岩墓4座,是和尚火葬墓从墓葬雕刻风格特征看,3座崖墓均系宋代遗物。均分布在黄陵寺山东崖石壁上。据县志记载:“黄陵寺系宋淳熙年间建造,在治南五十里,悬岩佛像甚多,高者长丈余,镂刻俱极端严。”可见黄陵寺石刻造像应是宋代雕塑无疑。从碑记也可证实这一点。据调查,黄陵寺原有三…[详细]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位于莱州市柞村镇东朱宋村东北约2.5公里的盖平山面南的崖壁上,其北、东、南三面,山体环抱,石造像正南方为一宽敞平台,是一处寺庙遗址。东面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从寺庙遗址南的沟壑中自东向西流过,石造像的西南方为人工筑成一个小型水库。石造像正对着的南山上植被生长极为茂盛,而石造像所在的北山,岩石裸露,少树木生长。佛造像西约1.5公里处为南北公路,公路以东为至盖平山均为东朱宋村的果园,林木繁茂,果园间有简易的道路通向石造像处。侯登岸在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的《掖乘》中曾记载:“盖平山,城东南三十里,有寺曰上寺,多松株,山根有二洞,中镌佛像。”此处所指的佛像即为盖平山摩崖石造像,这是…[详细]
菩萨岩摩崖造像
  菩萨岩摩崖造像年代:唐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安居区东禅镇黄桷垭村简介:菩萨岩石刻及摩崖造像位于东禅镇,现有龛窟通编为19号,共有造像80余尊,题记3通,-2龛,凿刻于东西长100米,高30米的崖壁上。其中4号龛开凿于唐光化二年(899),有造像16尊,为二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八供养人,面南;二主尊后有桃形头光,螺髻,体态丰满,双耳垂肩,面容慈祥,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厚重,结跏趺坐于莲台。菩萨头后有桃形头光,头戴高宝冠,披巾顺肩敷搭,脖上戴项圈,上身斜披络腋,腰系扎帛、帛下为着地长裙,外有披帛,胸前饰垂珠璎珞,一手下垂提襟,另一手持扶尘,赤足立于仰莲座上;弟子…[详细]
碧水寺摩崖造像
  碧水寺摩崖造像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原坐落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原有1000余龛,1940年修建龙西堰时毁损大部,仅存100余龛。造像镌刻于长8.2米、高2.7米的崖壁之上,有唐代广明元年(880年)造像题记3则。造像上端中央有一宽2米、高0.35米的矩形龛,龛内有排列整齐的造像4-6层不等共160小龛,龛内均有深浮雕佛像。1985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因修建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拓宽路面施工需要,将其全部从崖壁剥离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崖壁有唐代摩崖佛教造像18龛、《金刚经》石刻一方,因年代久远,造像风化严重,仅第1、4、5、16号龛和《金刚经…[详细]
骝马山摩崖造像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 面部略平,颐颊饱满; 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 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台座两侧置0狮子,作卧伏状。佛左右为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均圆领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叶高鼻梁,深眼窝,络腮,卷胡须,眉脊、颧骨突起,形态严谨持重;阿难秃头、胖脸,形态虔诚温顺。弟子左右为二菩萨。右首菩萨脸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 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尘(腕已残),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