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旅游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

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该窑址发现于2000年春,出土有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详细]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详细]
扒村窑址
  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禹州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前一个窑址,就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神垕镇。古东张镇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磁州窑系中的明珠——扒村窑。磁州窑是北…[详细]
陆慕御窑址
  陆慕御窑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原陆慕镇御窑村),由两座姊妹窑组成。古砖窑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据调查曾为清皇室烧制过金砖。窑为双窑连体窑,南北座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更为科学合理,此种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独有。窑内呈圆锥形,底面直径6.70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柱形烟囱,直径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烧制了传统金砖,此后为故宫、天安门和国内外宫殿庙宇及古建筑维修烧制了大量…[详细]
间磁村定窑遗址
  涧磁村定窑遗址座落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涧磁村定窑遗址是宋代的著名窑址。宋代的曲阳属定州所管辖,故称“定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首次发现了定窑遗址,1960年~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窑址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的历史史实。定窑以其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器形以碗盘居多,瓷胎细腻,釉色润泽,白中略显青黄或灰黄,口沿因为覆烧而不挂釉。当时已熟练掌握了用覆烧装窑的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器物内壁多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的技法装饰花纹,图案繁复而严谨,层次分明,各种花卉和动物是主要的图案题材。北宋时期,这里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窑场之一,为宫廷和官府…[详细]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宋窑位于湘桥。城东笔架山西麓。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至今笔架山脚一带的群众,仍称该地为“百窑村”。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陶瓷之都”。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力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新西兰学者艾黎在参现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后,兴奋地说,“我在国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来它的老家就在这里…[详细]
内乡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位于内乡县乍曲乡西南约8千米处的白杨村,整个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遗址西靠石堂山,东部与南北走向的丘陵相连,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邓窑未经发掘,地表散存有大量的窑具和瓷片,在部分沟岸断崖上,还发现有烧土块和残窑壁等遗址。从遗址上采集的瓷片和在当地征集的瓷器中看,可分粗细两大类,粗瓷以大件瓷器为主,如缸、罐、水瓶等。细瓷有碗、盘、壶、台灯、枕等,其中以碗为大宗。色主要有青白两种,青为最多,个别器物上也有黑、褐,器表装饰有模印、刻画、绘画三种,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详细]
黄冶三彩窑址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莹光洁,色彩斑驳灿烂。有的还以刻花、贴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黄冶三彩窑址在迄今发现的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中,时代较早…[详细]
前庄瓷窑遗址
  前庄瓷窑遗址位于登封市宣化镇前庄村南北台地周围,窑址群分别位于朱垌、钟楼等区域,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时代从唐一直延续到宋元。前庄瓷窑遗址于2005年发现,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窑址进行发掘。1号窑址位于前庄南50米东断崖下,窑址上壁距可耕地表70厘米,窑东西深1.8米,南北宽5米,窑高1.3米,窑壁厚20厘米,文化层断面清晰,红烧土明显。此处发现有文化堆积的残圆形匣体、垫饼等窑具,周围有大量的陶瓷残片,通过采集的标本残片看,有碗、盘、碟、杯等,胎质细密坚硬,多为深灰、浅灰、香灰等,釉色有月白釉、黑釉等,釉色细腻,白色普遍较多,纯净,开片稀疏或无开片。2号窑址位于堆积坑西北土崖上…[详细]
衡阳窑址
  衡阳窑址位于的松木乡和茶山镇境内.时代为唐至宋。位于衡阳市茶山及衡阳县新安,此为湘南青瓷系窑址之一。此窑于1973年发现,处于衡阳市北郊湘江两岸茶山乡的梁家河、浏阳河、江家河、罗汉寺一带。此处河岸壁陡,山峦起伏,杂草丛生,古木参天。陶瓷碎片即隐没在杂草丛中,有些瓦砾堆积则大面积裸露在外。窑口系青瓷系,素面不带彩。釉色青灰,荷叶绿、豆青、虾青或青中泛黄,或光泽如玉。胎色以铁灰与紫灰色为主,类似半陶半瓷制品,也有一部分胎色灰白,可以看出系瓷土烧制,瓷化程度也较高。胎色较深,往往在坯胎外表上一层白色化妆粉,然后施釉,釉水及底。表面不施加彩绘,有些在碗碟的圈底坯胎上压印花碟图案,表面通体罩上透明薄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