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江区旅游

吴江区景点介绍

  系太平军在虞山东岭的军事设施,于同治元年(1862年)为防御清军进攻而筑。作圆形,占地五六亩,用黄石垒成,高不及肩,无出入处,似山野堡垒。今尚存100多米。……[详细]
  龙南村落遗址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龙南村落遗址新石器时代吴江市梅堰镇 ……[详细]
  徐灵胎墓,在吴江县八坼镇凌益村田心里。徐灵胎,原名大椿,更名大业,后以字行,晚号回溪道人,吴江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又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诸学。所著《乐府传声》一书,颇受戏曲家重视。清乾隆三十六年(1171),徐灵胎第二次进京,不久与世长逝。次年春,归葬于吴江县越来溪黄字圩(今属吴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葬今址。徐灵胎墓坐北面南,为徐灵胎与其原配、继室、副室的四穴合葬墓。葬地临河,建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额“名世鸿儒”,柱上刻……[详细]
  梅堰遗址位于吴江县梅堰镇北2公里袁家埭村,西距太湖3.5公里,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1958年和1959年冬,曾在这里发现大量兽骨、鹿角。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与苏州市文管会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43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了以蛤蜊壳、草木灰、芦苇铺垫的地面,并有约略排列成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木桩居住遗迹。出土遗物骨器占最多数,其中一部分有精美的雕刻,以镞、锥、针居多,磨制穿孔技术较精。尤其……[详细]
  吴江区运河古纤道,全长约1800米,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年间,所以又称“至正石塘”,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驳岸的巨型青石即为元代遗存。吴江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汽车站的东侧。一位当地的王姓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先遍布夹竹桃和杂草,没有路,也没有人。但,就在几天前,一些工人过来忙碌开来,除去杂草,才有了今天这段长约200米、宽5米的平整土地。这便是古纤道。斑驳的大青石,远远延去。这位村民很夸张地做了个纤夫拉纤的造型,说,几百年前,那些沉重的……[详细]
  思本桥又名思汾桥,位于同里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里。据同里旧志记载,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里人叶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叶茵是宋代著名诗人,此人乐于善举,曾为里中修建多座桥梁,思本桥即其一,俗名思汾桥,思本取名“当思以民为本”之意。思本桥架于桥港里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桥全长22.5米,宽1.8米,桥面长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详细]
  东庙桥时代:宋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水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每根石梁均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有弧度,整个桥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观。次孔石梁边端分别……[详细]
  张应春烈士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北库乡。张应春,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吴江县黎里葫芦兜村(今黎里镇北厍社区黎星村)。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张应春从小就读于本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级小学学习,由于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颇为出众。民国八年(1919),她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很快地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潮。民国十一年(192……[详细]
  丽则女学校位于南濠弄东端,与退思园仅一墙之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园园主任兰生之子任传薪创办并任校长。丽则女学校址有校门、国耻纪念碑、教学大楼组成,1995年4月19日经省政府【苏政发[1995]48号】批准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开设师范专科班(师范班即为丽则女子中学),专为家乡培养女师资。1……[详细]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