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哈密市 > 巴里坤县旅游

巴里坤县景点介绍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在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广泛的保存完整的岩画区、墓葬区、建筑遗址区。岩画区内的岩画分布较广,内容丰……[详细]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处于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东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东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东南与甘肃北……[详细]
  大河古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东头渠村东南,南距县城15.5公里。地处缓倾平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极宜农耕。系唐景龙年间驻屯于此的伊吾军所筑。是目前哈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遗址。地理坐标:东经93°10′54″,北纬43°39′40″。海拔1644米。城址为方形,有主城和附城之。城内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主要有陶器、石器、建筑材料及少量钱币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黑陶和红陶较少,多为轮制。纹饰……[详细]
  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巴里坤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部1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建设于2004年5月,占地面积125亩,场地全部为国家一级草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有哈萨克民族毡房13顶,其中就有享誉疆内外,世界最大的手工毡包,该毡包内直径达12米,围墙高2.3米,弧顶撑杆长6米,可一次性接待120名游客同时就餐,毡房内哈萨克工艺品、装饰品、服装、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供游客就餐、娱乐、照相。紧紧围绕在大毡房两旁的就是12顶相对较……[详细]
  北湖旅游区北湖旅游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5公里处,占地面积5000亩,原是蒲类海退却时留下的湿地。这里地下水位高,水草肥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据历史记载,自蒙、元时代,这里就屯牧过大批牛、羊、骆驼,到清代已成为兴办马、羊、骆驼场的首选之地。红星一牧场依托地缘优势、人文及民族特色,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巴里坤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和北湖的自然资源,开发打造北湖旅游区。2004年8月,红星—牧场在北湖筹建开发旅游区……[详细]
  哈萨克毡房因为四季草场的不同,转场是哈萨克人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哈萨克牧民主要的劳务,必须要有一顶可以移动方便、装卸简单的住房,这种住房就是哈萨克毡房。哈萨克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搬迁的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哈萨克毡房分两部分,一是挡风雨的房毡,一是支撑房毡的木制房架。毡房有房顶、房杆、房墙、房门、门帘、房毡、围帘等部分组成。图中所看到的就是哈萨克人搭建在草原上的毡房,其中最大的一顶……[详细]
  玛瑙滩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KM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距巴里坤县城175KM。从县城通往牛圈湖的途中,路经的240里戈壁外延部分地域和环境异常分明,景致特别。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 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在十几平方公里的玛瑙滩上,数量之多、面积之大、质地之佳的玛瑙令人叹为观止,颜色有红、黄、白、灰、黑,大的有6公斤左右,小的也有拳头般大……[详细]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更好地宣传巴里坤、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文化展馆。该展馆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占地面积较大、内容整合比较完美、美观大方而又较为完善的展馆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哈萨克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同时还介绍自古以来在此地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巴里坤县较为发达的工农业、辽阔富饶……[详细]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1983年,兰州湾子西700米处发现一座巨型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屋结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鄂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近2米,厚达3米,近底部显坡状,分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门道彼此联通,由附室向东开门,建筑用材选自山前遍布的巨型卵石,石屋内侧壁平整。该遗址曾3次住人,后毁于火,出……[详细]
  烽燧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台),渐远为二十里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在五千以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