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吕梁市旅游

吕梁市景点介绍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第四批国保)时代:1939年地址:兴县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军政领导机关旧址,1940年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东院为四合……[详细]
  碛口古建筑群碛口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临县城南50公里碛口镇东依吕梁山,西临黄河水。从明末清初起,商业日益发达,“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清道光年间有商业店铺60余家,民国五年达260多家。从现存的“永裕号”、“永顺店”、“天聚义”、“信义源”等老商铺的门边油渍可以想象当年碛口的繁忙景象。碛口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龙庙位于碛……[详细]
  善庆寺善庆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临县歧道乡府底村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OO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西院有戏台、献殿、鼓楼(与东院钟楼对称)、弥勒殿(与东院诸贤殿对称)、卷棚、娘娘庙、斋房和僧……[详细]
  义居寺义居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临县枣圪达乡枣圪达村始建于宋代,旧称“佛堂寺”,原为天官寺下院。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占地面积为598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石窟),两侧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间。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斗栱用材硕大,为六铺作双下昂。万佛洞石窟面积为59.78平方米,窟顶为平面,雕有卧牛、伏虎、灵猴、玉兔、莲花、灵芝等……[详细]
  杏花村汾酒作坊杏花村汾酒作坊(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卢家街据《北齐书》记载,杏花村的酿造史自北齐河清年间(561——564年)始,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没有间断。遗址为宋代“甘露堂”原址,现存作坊遗址为堡墙式院落,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北院为酿酒作坊原址。有五个院落,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遗存清代酿酒作坊,且遗存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院内有一古井,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详细]
  文峰塔文峰塔(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汾阳市阳城乡建昌村据康熙《汾阳县志》记载,该塔由明天启二年(1623年)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率众集资捐助而建。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84.93米,为山西现存砖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砌。内为空筒式构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外廓每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栱组成的檐相隔。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廓式阶梯塔道相通。汾阳文峰塔为砖结构,外廓平面……[详细]
  汾阳五岳庙汾阳五岳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依据梁上题迹及碑文记载,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五岳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由于平柱外移使明间扩大,次间缩小。明间置板门,次间置直棂窗。前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皆用草袱作法,为原木稍加修饰而成。梁上有:“时……[详细]
  天贞观天贞观(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离石区城北凤山俗称凤山道院。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陈抟殿又称白云洞,是道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现存明永乐十一年(14……[详细]
  隋城遗址隋城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宋地址:岚县岚城镇岚城村北1公里据清雍正八年《岚县志》载,隋城历为苛岚、岚城、宜芳、岚州、楼烦郡,东会州治所,始建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州城,经唐、五代、北宋延续460余年,宋元丰二年(1097年)在旧城南筑新城,即今岚城。宋城建成后隋城遂废。隋城坐北朝南、西高东低,东西长800米,南北长1000米,城外有护城壕,深3米。保存较好的西城墙宽6-12米,残高2—10米。夯层……[详细]
  韩极石牌坊及韩极碑亭韩极石牌坊及韩极碑亭(第四批省保)时代:清地址:交口县回龙乡韩家沟村韩极(1780——1854)字天枢,号玉衡,咸丰皇帝皓封奉政大夫、国子监大学士,并赐世袭“骑都尉”,咸丰四年(1854年)病故,其子(袭四川省通判)建韩极墓楼。咸丰五年(1855年),皇帝御赐,建天枢之坊于河畔。墓楼为四柱明楼歇山顶式仿木结构建筑,石质。高6.8米,楹联遍刻四柱。牌坊为三楼四柱歇山顶式仿木结构建筑,石质。高6.5米,宽4.4米,基座高……[详细]
  临黄塔,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也叫阿育王塔,坐落于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东。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三年,在宋仁宗庆历五年、大元元统元年、明崇祯九年和清雍正十年均进行过大的维修。现存塔为清代重建之遗存。塔因年久失修,塔壁裂缝,塔身倾斜。2004年孝义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着“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该塔进行了维修加固。临黄塔,高18米,坐北向南,平面八角,为八级实体楼阁式砖塔。经维……[详细]
  天齐庙天齐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孝义市梧桐镇中王屯村天齐庙位于山西省孝义市梧桐镇中王屯村。2004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现存建筑为元代建筑,大清康熙39年有过一次大的重修。建国后,由县政府拨款维修天齐庙大殿、乐楼,现保存较完整。整座寺庙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南北长88.8米,东西宽54米,总面积约47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严谨合理,中轴线排列:正殿、乐楼、东西偏殿。大殿坐北向南,坐于寺院内北部的高台之上,是……[详细]
  永福寺永福寺(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交城县城东阳渠村中心 永福寺位于城东1.5公里阳渠村。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250余平方米,均为明清遗构。是我县平川创建较早、规制较大的佛教寺院。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乐台一座。乐台迎面正对山门(天王殿),左右又设边门,成三门之数。两角为钟、鼓楼。山门前月台两端石座上原有铁狮一对。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板门将天王殿……[详细]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时代:宋地址:交城县北部山区岭底乡始凿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记载约成于金元之际。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北魏、隋唐风格。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像百余尊。……[详细]
  古瓷窑址古瓷窑址(第三批省保)时代:唐地址:交城县城东北3公里磁窑村唐宋窑址叠压于磁窑遗址之上,磁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4000年左右。唐宋窑址有河东区和河西区两处,河东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河西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有大量黑、白、青、黄褐等瓷器残片堆集,部分区段厚达1米,器型多以盆、碗、罐等生活用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绿斑标本和白釉红斑稀有标本。《中国陶瓷史》记载交城磁窑村唐宋窑说:“……山西交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