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芮城县旅游

芮城县景点介绍

  时代:新石器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详细]
  芮城城隍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维修。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通,为珍贵史料。地址:芮城县永乐南街小西……[详细]
  清凉寺清凉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元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西陌镇坡头村西清凉寺是一座元代名刹,坐落在美丽的甘枣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窑洞错落;再往远看,甘枣山奇峰峭立轻岚缭绕,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远离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适意的田园风光最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倘若此处的空气能拿出去……[详细]
  金胜庄遗址时代:新石器地址:芮城县大王乡金胜庄村西50米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红陶及夹砂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1987年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纹饰分圆点弧形三角纹、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还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为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详细]
  坡头遗址坡头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的陌南镇坡头村四周地处中条山南麓丘陵地带,发现于70年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及房址等。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其纹饰有线纹、绳纹、附加堆纹、-三角纹、圆点纹、勾叶纹等,器型有敞口盆、钵、重唇小口尖底瓶、瓮、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详细]
  古魏城遗址古魏城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周地址:芮城县城关镇北2.5公里古魏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现残存北城墙,城墙长1500米,宽4—7米,高7米。夯窝直径6厘米。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在芮城县城北里许。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48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详细]
  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详细]
  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县黄河东岸的合河村附近。为河湖相沉积,东北高西南低,冲沟多作T字形,与黄河相接。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地表20多米的红色土之下的砂砾石层和泥灰层中。合河遗址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合河遗址被命名为“合河文化”,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外考古学术界所瞩目。合河文化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详细]
  广仁王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唐地址:芮城县城北4公里中龙泉村北侧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殿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