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米,南北7.1米,据……[详细]
  时代:北宋铁边城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西北吴旗县城西北45公里处,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铁边城为西夏毅宗奢单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铁边城。背靠东山,西、东、南三面临川,开有三门,周长2500米。遗址夯筑城墙最高处残高9米,最宽处7米,城墙北面大部分有窑洞,保存完整。城东北角有水牢一座,现只留残墙断壁,长39米,宽15米。城东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宽6米,高9米。北城墙外有校场和点将台,占地近1公顷。古城内文化堆积层厚2米,地面有大……[详细]
  郑家坡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东岸。1980年发现的,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遗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窑穴、陶窑,还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记载周人早期活动在漆水下游一带,郑家坡遗址就处在这个范围之中,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线索。遗址的出土文物佐证了《诗经》、《史记》等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它在讲解后稷农耕文明的同时,又向世界释放着先周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以及与西周文化一家亲的血……[详细]
  紫云观三清殿 紫云观俗称薛村庵。位于韩城老城西北的象山脚下,距县城2.5公里,在象山中学校内。坐北向南,殿四座、房九间,占地1768平方米。经鉴定其中的三清殿为元代建筑。195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建于高台上,梁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挑四铺作,出单抄,垂拱,计心造,内转为四铺作出单抄。其特点是外跳无昂,转角铺作无角神。灰布筒瓦,琉璃脊、兽吻。正脊为琉璃筒瓦,九脊六兽足姜蹉踏道。 除三清殿外,还有三圣殿、四圣殿、犹龙殿各一座。观内现存石碑两通,一为清光绪十三年……[详细]
  彬县开元寺塔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内位于县城西南紫薇山下开元广场内。该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宽度14.04米。塔底层辟南北二券门,二层以上每层设四个券门,上下位置逐层相错,每层均作仿木结构三间,每层均叠涩出檐,塔顶为砖砌攒尖顶,上置铁质塔刹。每层有4孔拱状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变换方位,叠涩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栏杆,有琥珀枋、斗拱、撑檩和飞檐,也有瓦当、滴水,石作角梁,各悬风玲,外观凝重挺秀。塔内装置了放射性转角阶……[详细]
  户县化羊庙东岳献殿,古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化羊庙东岳献殿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庞光街办化羊峪口,建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历史,为西安地区现存少有的元代建筑之一,五间六楹,单檐庑殿顶,捏花琉璃脊,青布瓦屋面,檐下施平身出两跳五彩斗拱,室内由彻上明造,遍施彩画,梁柱斗拱等主要构件构成,保持着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化羊庙留存有宋真宗“万岁牌”一面;元世唱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刺敕令旨碑——蒙汉文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佯文,下部汉文。2019年铵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详细]
  太平寺塔位于陕西省歧山县县城西端原太平寺旧址内。太平寺塔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太平寺塔塔身砖砌,为楼阁式八角八层,高三十多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拱较檐下斗拱每面增加两朵。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端庄塔身一至七各层塔檐均为五铺作出两跳斗拱,八层塔檐均为单跳斗拱,九层塔檐则用砖叠涩出檐。塔身的二、三、四、五、六……[详细]
  百良寿圣寺塔百良寿圣寺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16.8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俗称百良塔。塔建于晚唐,为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属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良塔共十三级,高31.73米。每级四边出檐,檐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除底层外,每级四角悬有风铃,清风许来,铃声入耳。塔顶方形,呈朝天升天状,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清康熙二年,在塔基底层加筑护墙,正南有门洞可通护墙顶端,洞额题“慈云洞天”,洞下有清顺治戊戌进士王又旦所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石碑。百良寿圣寺塔型造型玲珑秀气,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详细]
  大象寺塔大象寺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杨家洼村东北大象寺(亦名“大云禅院”)旧址,寺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独留此塔。塔建于宋代,为叠涩密檐式方形砖塔,下有4.8米见方的基座,底层西向有神龛,十三级,高约30米。第一层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承重作用,为其它同类建筑中所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塔又是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北的胡同里用两块瓦片轻轻敲击,便可清晰地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叫声,其它三面均无此现象。该塔向东北方倾斜,塔顶已偏离重力中心5度,但仍安然……[详细]
  桥上桥在华县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保护完好的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 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后来下桥被淤泥淹没,与八十年代初,被当地群众挖取砂……[详细]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麟游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皇家宫苑遗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经过修葺后,改称为“九成宫”。遗址内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并发现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遗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以及建筑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紫荆遗址位于陕西省商县城东南约七公里处紫荆村附近的丹江南岸第二级阶地上。该遗址于1953年发现,1977-1978年商县图书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首次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文化层的堆积及其内涵,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82年4-7月,再次进行了发掘。发掘区紧接第一次发掘区的南边,共开5×5探方15个,发掘面积375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2座、窖穴60多个、陶窑2座、墓葬16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古邰国遗址在杨凌示范区李台乡圪瘩庙村、柔谷乡法喜村(柔谷乡原隶属宝鸡市管辖,2008年下半年划归杨陵区)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住遗址。传说曾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战国至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详细]
  东渭桥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区耿镇街道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6千米处,北接渭北,南通长安,是唐渭河三桥之一,是唐代(618年—907年)都城长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东渭桥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是连接渭河两岸的一条纽带,通往长安城的咽喉,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唐德宗时(780一805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西平郡王李晟曾在此屯兵,与浑部队互相接应,攻入长安、平定了叛乱。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详细]
  雍山血池祭祀遗址时代:秦—汉地址: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村(血池村)、沟南村、尧奠村保护范围:血池遗址所处的三条山梁,东至夯土台以东水泥路与北斗坊村北连线,南至北斗坊、尧奠村、半坡铺村北半山腰一线,西至半坡铺村东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区外扩170米,北至与夯土台以北连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沟,南至北斗坊村、尧奠村、宝汉高速、半坡铺村以北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130米,北至西北角与雍山道观以南连线。2018年,雍山血池祭祀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