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原来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祠。现位于崇信县城东街。武康王庙始建于唐代,明代进行过迁建和续建,构件保留唐代风格,但大木构架属宋代建筑。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件中保留早期构件和作法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古人的杰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宝贵实例,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其“开拓缰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贞元十三年以前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绍圣四年(10……[详细]
  湘乐砖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北台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宁县城35公里,建造于北宋时期。湘乐古城址建于何时,无考。目前城垣残存,砖塔耸立于古城内的西北角。砖塔,平面呈六角形,楼阁式,高七层,顶部残,通体高约22米。第一层塔身很高,无台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每面宽3.76米,门向南,单砖券顶,门高2.22米,宽1.18米,进深2.06米。内辟六角形塔室,每面宽1.42米。第一层门北面开券门,施龛室,门宽0.70米,宽1.65米,进深0.80米,龛高2米,宽1.04米。各层塔檐每面出双抄华拱……[详细]
  时代:汉至唐六工城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2千米处的荒草滩上。该遗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录,1944年正式开始考古调查。六工城遗址由城和障两部分组成。大城东西长362米,南北宽304米,面积110048平方米。城墙底宽4米,顶宽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门及瓮城,城墙呈直线,唯以东城墙连续四次内折,南、西、北墙保存相对较好,外城东墙倒塌严重。全城共有内外角墩7个、马面8个。大城东北连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设门,东西长76米,南……[详细]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详细]
  双塔寺造像塔原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与张岔河交汇处的半山腰,2001年9月迁建于柔远镇东山森林公园。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年)。 双塔为十三级密檐式石造像塔,一号塔高13.1米,二号塔高11.88米。一号塔身瘦长,结构严谨,由塔座、塔身、塔檐组成。通体浮雕,有雕像3500余尊。第一层为8面体,每面宽40厘米,第二层以上为10面体,各层有塔檐,檐角雕有蔓花。各层塔身置于圆形仰莲盆中。塔身各层面满雕佛像,排列密集,造像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二号塔建造方法与一号塔同,平面呈……[详细]
  西峡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俗称“黄龙碑”,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西峡颂摩崖碑高2.2米,宽3.4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为表文形式,隶书阴刻12行,385字,每字9至10厘米见方。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石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正文之前阴刻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图像。碑刻四周有宋元符、乾道、淳熙年间及清光绪、民国年间一些文人官宦访古题刻30多处及……[详细]
  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寨子湾自然村,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地。政府旧址占地1935平方米,军委旧址占地672平方米。1933年11月,陕甘边区党政军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在四合台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1934年7月至8月,在闫洼子召开红26军42师和陕北游击队的联席会议。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召开,选举产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军委,习仲勋任政府主席,……[详细]
  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榜罗镇,在此召开“榜罗会议”,解决了红军长征最终以陕北为落脚点的问题。1935年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榜罗小学,现仅存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宿处,均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1979年改建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领导同志的住宿旧址分布于全镇多个地方,共17处,包括博古、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聂荣臻、林彪、贺龙、肖克、王稼祥、陆定一、肖华、关向应、张云逸、杨……[详细]
  在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50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米。昌马石窟,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离地面约25米。从石窟向南到昌马乡政府约5公里,从石窟向北到玉门镇及312国道约70公里。一般认为,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玉门昌马石窟。所以说,昌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带。1932年1……[详细]
  吴挺墓及吴挺碑位于成县城关镇石碑村南100米。全名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也称吴王碑。由整块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碑通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双螭碑座,长3.1米,宽2.2米,高1.85米。阴、阳两面均有碑文。碑阳额刻二龙图,篆“皇帝宸翰”,字径0.22米,碑身刻宋宁宗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楷书竖行2行,行间刊有篆书“敕令宝玺”和楷书“修政殿书”八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碑文刻吴挺之子吴曦自记《感恩表记》,碑文楷书竖行252字和“寿”字佛手图。碑阴额题为楷书竖行2行“世……[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磨沟遗址(含墓葬)位于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西北300米与岷县交界处洮河西南岸的台地上,面积约80万平方米。分属仰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等史前文化,并有宋代遗存。1958年发现,2008年、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发掘。遗址断崖上暴露有房址和墓葬。其中,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墓葬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以土葬为主,有少量火葬墓存在。墓道中有殉人现象,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及蚌、牙、石质装饰品和复合材料装饰品,并发现了工艺先……[详细]
  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该寺伽兰殿所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胡多见撰书的木刻题记载:“秦邑城北有兴国寺,……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镇如盘,左有伽兰殿,右有菩萨殿,环铺如楔。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对峙如柱。门前有金刚殿,门侧有天王殿,护卫如队。诚秦城一古迹,一奇观也。”明胡缵宗撰《秦安县志》被誉“兴国梵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兴国寺的建筑多已圮毁,现存大门、钟楼、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般若殿面阔三间,长11.……[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然闹遗址位于迭部县电尕镇然闹村东200米的白龙江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985年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出土有彩陶罐、彩陶瓶、石器等。陶器分为红陶、彩陶和灰陶。其中,红陶又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纹饰有垂幛纹、鸟眼纹、圈点纹、燕尾纹、鸟羽纹、带状纹和网格纹等。彩陶施内外彩。遗址出土彩陶的器型、质地和彩绘花纹图案,与庙底沟类型、大地湾类型、马家窑类型同时期文物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马家窑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另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详细]
  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来寺巷。据《甘州府志》载:此寺建于明朝,它前身为慈云精舍,是普觉静修国师阿扎木苏(西土人)所创。国师念甘郡自育无番藏经,奏请当朝康熙皇帝准颁红字藏经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将自己的住房慈云精舍改为寺。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清雍正年间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公务之暇,临幸此寺,赐金赐额,令-刘劳藏重修,命名为西来寺。上有弥勒佛像并贮藏经,下有宝贝佛像并存国师真容。南陪殿有护国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护国尊天0一堂,大殿有如来佛像,过殿出门有韦驮、天王像……[详细]
  许三湾城及墓群遗址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发掘于1958年,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遗址。许三湾城址平面为方形,城东西长66米、南北84米,南面开门,有瓮城。城内有建筑基址。城周围有墓群三处,有带砾石封土的墓葬3000余座,密集处封土相互连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许三湾城及墓群是汉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址,对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以及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骆驼城以西8公里处的新坝乡许三湾农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