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万北遗址位于沭阳县城北15公里,东距老沭河约2公里,现属淮阴市沭阳县万匹乡万北村。1987年春南京博物院和淮阴市博物馆在沭阳考古普查中发现。遗址范围高出四周地表约2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南京博物院、淮阴市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试掘和两期正式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一般达3.5米左右,遗址包括有墓葬和灰坑。按时间阶段的变化,该遗址文化堆积自下而上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还有商代晚期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放射……[详细]
  扬州文峰塔 文峰塔是水陆交通进出扬州的标志。“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这宝塔即为文峰宝塔,唐代扬州地图中,长江与扬州近在咫尺,为了减少长江对扬州的直接冲激,前人将长江和扬州相连处的运河故意凿成“之”字形,汹涌澎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缓冲,进扬州城时便如被训服的野马,增加了温柔敦厚之气。就在运河的转弯处的东岸,塔高耸而立,成为进出扬州所见的标塔,高塔“送夕阳,迎素月”,夜幕降临时,高处点燃灯火,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送客迎宾总是情”。   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建……[详细]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吴县唯亭镇东北2公里陵南村北、阳澄湖南岸650米处。地面有两座紧邻的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1973年钻探初步查明,遗址中心区域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面积4.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土墩面积的3倍。遗址为1956年的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1972~1973年南京博物院两次发掘,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11个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详细]
  苏州东山新义村绍德堂,是叶姓购置的宅第。宅主轴上尚有院门,大厅,住楼三进建筑物。原还有门屋、茶厅、花园等建筑。各进都用院墙封围,中置院门贯通。院内两侧置有厢房(耳房),边侧另有备弄,为日常进出的交通道,惜今已废圮,仅留存残址。但仅从现存三座建筑也足以说明其规模。第宅布局严整,屋面坡度缓和,结构古朴,为明构无疑。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院门(即二门)位于大厅正南,砖木门坊,阔4.27米,进深3米,柱间下置高门臼。柱前有门枕石,刻花版抱鼓形,中雕两狮,刀法刚劲,造型生动。柱顶搁木枋承重拱……[详细]
  崇贤里王氏宗祠位于镇江市新区大路镇,是当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新四军山北县圌山区文工团驻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祯三年移建今址,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宗祠门东向,中路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共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进深七檩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进前有仪门,正反面都有砖雕。入内为二进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台,享堂进深十檩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进为寝堂,进深八檩6米,由大堂后墙两侧便门可进入三进庭院,寝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详细]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汉王镇北望村,该址由三座古民居组成,又称“郝家大院”。总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间,房屋现存60多间,旧址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学家确认为徐州地区乡间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间,-、-、陈毅、粟裕、谭震林、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战役方案,并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总部由肖县南蔡洼村移驻铜山北望村,按照-1……[详细]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522年)南京市甘家巷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北郊甘家巷西花林村。西南距尧化门4公里。梁始兴忠武王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萧憺墓南向偏东,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碑1……[详细]
  务本堂(新填地124号)位于新填地东首,习称“叶家墙门”,始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叶仲甫重建。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详细]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两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详细]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太平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  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详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匡仲谋在其宅第(无锡杨墅园)开设匡村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匡村初级中学,以原来的小学为附属小学,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匡村中学创办人匡仲谋,名启墉,字裕芬,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幼随父学,耕读家乡,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业余自学外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盈利八万余两银。被店主称为最诚实、最能干、最得意的学徒,并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三万两相赠。匡仲谋……[详细]
  洪恩桥俗名环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东西走向,据桥拱券题刻所载,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0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除桥面石级经后人整修、局部改为花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构筑(明代时,江南一带常用青石来造桥,因此石材为青石系明代桥梁的一大特征),桥长13.3米,堍宽2.5米,顶宽2.24米,甚是小巧玲珑,矢高3.05米,跨度为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堪属陡拱,有利于船只通行。桥的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节并列砌置……[详细]
  范义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范庄前32号,现为苏州景范中学所用。存旧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享堂单檐歇山造,南向,面阔七间24米,进深12米,高约9米,规制颇宏。此堂虽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遗制,苏式彩绘依稀可辨。范义庄原有岁寒堂、松风阁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潜说友建范文正公祠于义庄之东。元至正六年(1346年)郡守吴秉彝改祠为文正书院,次后累次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义庄、书院大部被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但未能恢复……[详细]
  张士诚墓,在吴县斜塘乡盛墩村,南距斜塘镇北里许。张士诚,元代泰州白驹场亭人,初以贩盐为业,后不堪富户--,在泰州聚苦役盐丁等万余人起义。在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苏州),正式定都苏州,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苏州,张士诚被俘,解至金陵,自缢而死,时年47岁。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赐葬今址,墓地面积3亩多,高出农田约1米,墩西部原有张王庙,墩东北有一高墩,便是埋葬张士诚遗骨的所在。墩前原立碑,……[详细]
  陵园新村邮局,或称“陵园邮局”,又因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有八个檐角被称为“八角亭邮局”,还因靠近美龄宫,据说宋美龄常来这里寄信,就有人称之为“美龄宫邮局”。该邮局是规划在当时的“总理陵园”邵家村合作社附近的一座邮政公共服务设施,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新建。邮局原来有一个匾额,上 书--“陵园邮局”,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雀替和梁架上的彩画描饰,已漫漶不清。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