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英文楚报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99号,建于1924年,由格里波夫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英文楚报馆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汉口圣教书局经理计约翰,英文楚报主要刊登中国各省的消息。1924年大楼建成后,路透社曾在内办公。武汉沦陷后,英文楚报为汉口唯一发行的英文报纸。旧址建筑面积约3145平方米,属古典复兴式建筑。原系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地上增设一层。大楼外观多变,外墙素净,线脚简化,以柱式控制构图,麻石粉面。该旧址融入了西方建筑手法,对于研究近现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它对于……[详细]
  位于黄州区禹王街道办事处禹王城,面积约翰1.5平方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280~1420米,东西宽610~740米。城垣宽8~15米,残高5~8米,夯层厚0.1~0.25米,城垣四角外有面积约150~250平方米、残高5~8米的夯筑贺形台基。城内出土东周遗物有铜剑、戈、锛及蚁鼻钱,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罐、钵等;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和瑳砂灰陶绳子纹筒瓦、板瓦残片等。据《黄州县志》载,该城为楚宣王灭邾,迁邾到此所筑,曰邾城。1981年曾发现铜蚁……[详细]
  毕家畈塔位于赤壁市神山镇毕家畈村,清代石塔。坐东朝西,六角五级楼阁式塔,通高约18米,全部由石块垒砌而成。基座正方形,边长5.2米,高约1.5米,四周边沿处有一圈榫眼,每边各四个,共十二个。塔身为正六边形,六个塔角卷曲上翘。第一层西面设一拱形石门,在石门上方刻有“光路”二字;第二层西面刻“聚奎”二字;第三层西北面设一拱形石门,大小与第一层相同,在东南面、西面、西北面各设有一个圆形窗孔;第一、三层设有神龛;塔内设有石台阶,可上至第三层。该塔与赤壁市内的峨石宝塔建筑风格相同,对研究清代民间石塔的建筑……[详细]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水厂社区。始建于1906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提倡下,由宁波商人宋炜臣创办,景明洋行设计,汉盛营造厂施工。水厂轮机房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文艺复兴式建筑,一层,钢屋架,铁皮屋面,红砖清水墙,用壁柱作竖向划分,壁柱台阶形,由大到小逐次收分,与半圆劵的窗和门相协调。办公楼同期建成,两层,砖木结构,在一、二层均设置券柱式外廊,外墙穹形窗则饰以略凸的弧形窗楣,与坡形屋顶相协调。该旧址是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工业遗产,它记载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详细]
  道观矶摩崖石刻位于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黄狮岗村,宋、元代石刻。麻岩石质,壁面光滑平整,长约20米、高约15米。据清康熙九年版(1670)《麻城县志》载,道观矶摩崖石刻始刻于北宋年间,原有石刻5块,因历经一千多年风雨剥落和山涧溪流侵蚀,部分字迹部分已模煳不辨,现可辨认的有:“李志□游此、绍圣四年九月十九日书”,字径约0.7米;“壬戌三月上巳日、康伯携家游此”;“元祐……”;“大观……亭川”;“大元泰定……徵仕……”,均为楷书阴刻。该石刻字体苍劲,时代特征明显,史料记载翔实,内涵丰富,为两宋至元代时期……[详细]
  郑位三故居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乡马鞍山村。郑位三(1902-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故居一进五开间,面阔14.8米,宽8.2米,建筑面积121.36米。硬山布瓦顶,土木结构。郑位三故居是其早年-、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第五批)……[详细]
  墩福影壁位于阳新县白沙镇墩福村,明代晚期“楚府仪宾”董曰壮府第遗存。砖雕。高5.2米,宽4.35米,厚0.5米。瓦顶采用硬山屋面,铺作用四铺作斗拱,上身部分采用廊心墙做法,下肩须弥座式。上身壁面由一块块雕花面砖贴砌,上部中心是双龙抢珠;下部中心是鲤鱼跳龙门;右边是山石、松柏、梅树、虎,左边是山石、松柏、花草、梅花鹿、喜雀;围绕壁面镶嵌一周牡丹、海棠。壁面左右两侧装饰两根砖雕立柱,柱上端有雕画额枋,额枋上置斗拱和檩、椽。下肩饰莲花、狮子戏绣球、云纹等。该类型影壁在我省内极为少见,对研究明代建筑历史……[详细]
  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位于沙洋县范家台沙洋警官学校校园内。1969-1979年,中央国家机关、湖北省党政机关及部分大专院校几十个单位陆续到此创办“五·七干校”,共有2万余名干部及家属在此工作、劳动和生活,其中有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1979年2月,“五·七干校”全部撤销,历时10年。保存完好的有原财政部“五·七干校”旧址、原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旧址。旧址现存红砖平房或二层楼房,大餐厅、水塔及当年干校学员生产时的采石场遗迹。该旧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七干校”,具……[详细]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荆州市公安县黄山头镇粟树窖村林场,西南距黄山头9公里。是大型的人文风景观。王家岗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处江汉平原南部边缘。遗址是高出周围地面2-3米的岗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1978年至1980年连续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3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74座,灰坑29个,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该遗址文化层厚约2米,共分三期:第一期为大溪文化;第二期第一组墓为大溪文化,第二组墓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第三期为屈家岭文化晚期。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详细]
  寿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崇阳县金塘镇金塘村,清代建筑。1935年2月,为纪念1934年11月牺牲的原湘鄂赣省委书记、红十六师政委陈寿昌,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以崇阳金塘为中心,将崇阳、通城、修水三县边隅之地区建立“寿昌县”,县政府驻金塘村。该旧址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石结构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七间,一进二重,硬山灰瓦顶。正门墙壁上共有六个雕花石窗,纹饰各异,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石窗之下为条石垒墙;屋内横梁上雕刻戏剧人物,刻划精细。该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同时,也为我省古民……[详细]
  博学中学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347号。现存主教学楼与教堂,建于1907年。主教学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属英国古典主义建筑,平面布局较有特色,左右对称,中部是突出的塔楼,四周是教室和办公室,中间是大厅。教堂位于主教学楼右侧,原名魏式纪念礼拜堂,是为纪念教会一位姓氏以“W”开头的传教士而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型,红砖清水墙单层结构,红砖坡顶;房顶有一座钟塔为英国乡村哥特式建筑。该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两栋建筑风格独特,对研究近现代……[详细]
  罗州城址位于蕲春县漕河镇罗州城村,汉至宋代城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内外两城。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东垣长1420米,南垣长760米,西垣长390米,北垣长420米,城垣宽5~38米,残高1~4.5米。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西北,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93年、200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汉到宋代的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等,并暴露出汉代陶井、宋代砖井。据《嘉靖蕲州志》载,罗州城为南朝齐时所筑,历经隋、唐、宋,至南宋景定四年(1263)为元兵所毁。该城址考古资料与史料相吻合……[详细]
  枝枳坪红三军军部旧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村。1931年2月末,红二军团决定集二、六两军共万余人于枝柘坪地区整训。3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军团整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仲夏任政委。旧址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24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为门厅,后为堂屋,中间夹一天井,两边辅以厢房,硬山布瓦顶,布局对称。枝柘坪整编诞生的红三军,不仅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二方面军的基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旧址是研究红三军孕育过程……[详细]
  城背溪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东北50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为城背溪文化命名遗址。1983、1984年发掘。发现灰坑、灰沟。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器有斧、锛、凿、球、网坠等,骨器有针、锥、钎等;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夹炭灰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红褐陶,纹饰有绳纹、压印纹、刻划纹及镂孔,器形有罐、釜、盆、盘、碗、钵支座等。出土商代石器有斧、锛、凿、钺、拍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觚、瓮、罐、豆、灯座形器等。……[详细]
  福民医院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光化街胜利路市委大院内。原为福音堂,由挪威人建于1917年。坐东朝西,通面阔28.6米、通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71.9米。单体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北欧风格。共有房屋17间。木地板、青砖清水墙、红瓦屋顶。东西两面上下为檐廊,檐廊外各设17个拱形门。抗日战争时期由福音堂改为“福民医院”,中美联合空军第三大队(飞虎队)、朝鲜义勇队第三分队等先后驻扎于此。该旧址是老河口市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挪威人主持兴建的北欧式风格建筑,对研究近现代建筑具有较大意义;同时,它也具有较高的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