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酒泉古城门 位于酒泉肃州区仓后街。《重修肃州新志·城池》载:“福禄城,谢艾所筑。”唐永徽年间由肃州刺史王方翼主持修葺,此城门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展筑东城而重开城门时包在新城墙中。1964年发现于清代城墙内。残券门高6.7米,宽9.75米。门洞宽4.2米,深3.35米,高4.8米,两侧门墩各宽2.8米,残高6.7米,青砖平砌,唐、明时期有过修补。……[详细]
  三家山遗址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乡三家山村东南5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采集有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及彩陶片,彩陶纹样有网格纹、锯齿纹,器形有罐、钵、盆、瓮、双耳罐等;属齐家文化的夹砂陶饰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盘。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兰州市古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等生产工具,均属齐家文化。另有周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细颈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古代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景村墓群 位于灵台县独店乡景村西30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8年清理墓葬2座,相距5.8米,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陶鬲、陶罐和铜簋、鼎、鬲、觯、戈多件以及蚌饰、海贝等器物50余件,其中蚌饰海贝用绸缎包裹,蚌饰用细绳穿联。地表散布黑灰色夹砂细绳纹陶片。墓葬保存较好,也是我省发现保存西周墓最多的一个地点,对商周考古和周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巨家塬遗址位于庆城县温泉乡巨家塬村东北1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3年局部发掘,在厚约7米的灰绿色淤泥层与黄土质粉砂层相间的河湖相沉积物0土有纳玛象、野马、野驴、披毛犀、赤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动物化石和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石器。石器多用石英岩砾石或硅质灰岩打制而成。属更新世晚期遗存。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古有重要价值。……[详细]
  冯家坪遗址位于临洮县西坪乡冯家坪村南1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居址、窖穴及墓葬为一体的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袋状窖穴和墓葬。出土有鬲、二联罐、侈口垂腹罐、双耳瓶等陶器数件,多为泥质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和篮纹。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社会性质和经济状况有重要价值。……[详细]
  傅介子墓位于庆城县庆城镇石马坳村南。傅介子(?—前65),汉北地郡义渠(今庆阳县西北)人,因西通西域,北遏匈奴有功,官拜义阳侯,死后葬于庆阳县西塬。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圆丘形封土高1.8、底径4.5米。明正德年间吏部郎中都穆立有石碑1通,颂其通西域功德。现存石马、石虎各1对。马呈立式,高1.4、长1.7米。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西汉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胡国珍墓位于镇原县上肖乡翟池村东南1公里。胡国珍(439—518),字世玉,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北魏宣武灵皇后之父,司徒,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其女为宣武帝充华妃,谥曰灵太后。墓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并列2座圆丘形封土,其中1座残高2、底径20米;另一座残高1.5、底径12米。墓碑及其它附属物无存。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魏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渭水峪遗址位于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处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弧线三角纹、弦纹、宽带纹彩陶盆、钵残片等。另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罐、钵残片和漩涡纹彩陶盆残片及石刀、石斧、石弹丸。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阳关遗址 位于敦煌市南湖乡南工村西1公里。俗名“古董滩”。面积约550万平方米。暴露有黄土夯筑房屋残基以及窑址、墓葬。地表采集有五铢钱币、铁农具等。墓葬分布于南湖乡北工村东8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封土为3--6座一组不等的排列次序,应为家族墓地。已暴露的墓道,多数东向。地表散见绳纹灰陶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汉代边郡史和晋唐考古有重要价值。……[详细]
  红堡子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红堡子村。始建于明代,呈正方形,边长90-97米。堡墙为夯筑,夯层厚0.07-0.1米,基宽7米,顶宽2.9米,高10米。顶原有木栅栏女墙,现存石柱基上有直径约0.1米的石孔,每隔3米一处。门向西开,宽3.5米,拱形,门内侧两边有石砌宽约4.7米的台阶形马道。东墙中间有马面,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刘顺驻防洮州所筑。历史上临潭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的军事要冲,该堡址对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临潭县流顺乡红堡子历……[详细]
  秦州文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大城区步行街,始建于明代,至民国多有增修。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787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和戟门两座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24.4米,进深五间,通宽19.95米,重檐歇山顶,戟门面阔三间悬山顶。秦州文庙对研究天水地区儒教文化的发展和建筑史、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详细]
  马跑泉遗址位于天水市马跑泉镇什字坪村北侧。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绳纹红陶片和漩涡纹彩陶片,器形有罐、盆、钵。另有齐家文化泥质橙黄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耳圆腹罐、折肩罐等。另出土有周代夹砂灰陶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西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冥安县城遗址位于安西县桥子乡东南6公里的南岔大坑。现存城墙周长2160米,开西门。西北角套一小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75米,开东门。城址内外遍布陶片,主要有灰陶、红陶及褐色陶,另有铁器残片、铜器残片以及五铢钱等。因地势低洼,雨水汇流于此,墙体受蚀严重,多处塌毁。该遗址是安西县现存规模较大和时代较早的古城遗址之一,对研究河西史地有一定价值。……[详细]
  临潭一中大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西街,始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坐北朝南,面阔5间,中间开有三个拱券门,主门较大,两边略小,均为青砖砌筑而成。砖门高6米,门内建有5间一坡水木构建筑,每间长3米,宽3米。临潭一中大门为中西混合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省现存不多的近现代建筑类型,也是临潭县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大门基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