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五云寺位于潞西芒市红旗街北段西侧,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大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长年栖息着许多白鹭,远看宛若五朵白云,故称“五云寺”。傣语称“奘罕”,即“金子寺”。寺内现存以汉傣两种文字阴刻的木匾一块,长177厘米,宽49厘米,厚3.35厘米,汉文居中,直书着“大清康熙四年(1665年)芒市长官司放廷定(即放廷弼)创建勐焕(芒市)奘罕”。傣文略小,分刻于汉字两侧,题记大意为:“五云寺是芒市土司放廷定于康熙四年所建的第一座佛寺,原名叫奘罕。它是从姐别赛(今法帕乡新寨)迁至姐木(芒市附近),原址城东……[详细]
  磊楼,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白鱼口村滇池岸边的云南省工人疗养院内。该楼由原民国时期的昆明市市长庾恩锡建于1935年,空谷园内的主体建筑,用方圆大小不等的天然岩石叠砌堆成,磊石成楼,故名磊楼。磊楼为典型的仿法式建筑,整个建筑中间高,两边低,呈品字形,三层石结构。通面宽24米,进深为15米,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磊楼楼体面对滇池,周围有亭﹑榭﹑池﹑泉等相陪衬,错落有致。楼前湖岸微风扶柳、海鸟翻飞。楼后小山古木苍茫,层林叠翠。其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均为昆明市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1951年,……[详细]
  居仁巷傅氏宅院位于五华区居仁巷,坐北朝南,1927年由火腿商人傅泰之所建,建筑引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个宅院内门窗雕刻精美,彩绘华丽,是一所不可多得的玲珑宅院。该宅院平面为传统的“三坊一照壁”,主体为土木结构。正房三间,进深两间,三层,重檐硬山顶,隔扇门,前檐设廊。檐下花枋、抱头梁、垂柱均有沥粉贴金的精美木雕。耳房三间,设檐廊,压花玻璃木槛窗。平顶露台上建有单檐四角攒尖顶亭阁。照壁瓦顶之上置宝瓶栏杆,内侧置古典欧式风格石券门厅。在昆明地区近现代传统民居中,傅氏宅院是比较独特的一座。在占地仅170平……[详细]
  大板桥龙泉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距昆明城约20千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至二十二年(1379—1389年)间。因寺前龙潭得名。龙泉寺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逐次修葺一新。《大板桥地名碑》指出,大板桥系宝象河上有五孔石板桥得名。《大板桥村志》指出,作为区域行政中心,有板桥驿、板桥里、板桥堡、板桥乡、阿拉公社、板桥公社、大板桥镇、大板桥街道办事处之谓。附:龙泉寺龙潭归属宝象河右岸支流槽河水系。槽河发源于一撮云山北麓大龙潭村,向北转……[详细]
  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石屏现代很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会馆内住过,并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如袁嘉谷先生亲笔手书题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原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匾。石屏会馆整体建筑以传统民居建构为主,局部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详细]
  张天虚故居位于呈贡区龙街中段,建于1890年,2008年修缮。坐东向西,占地193平方米。为四合院二层楼民居建筑,前三间临街为铺面。张天虚于1911年12月8日诞生于此。张天虚(1911—1941),原名张鹤,呈贡龙街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左联”作家,著有《铁轮》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曾在日本亲理挚友聂耳善后,主编《聂耳纪念集》,携其骨灰回国。抗战时期,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演出。1938年随六十军参加台儿庄等战役,1939年赴缅甸仰光,担任《中国新报》,进行抗日宣传。19……[详细]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位于黑林铺三华山妙高寺龙王庙旁,立于明天顺四年(1460),坐西朝东,沙石质地。碑体高1.6米、宽0.76米、厚0.19米,拱券碑头高0.55米、宽0.93米,共刻523个字。记载了天顺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7~1459),滇中干旱,云南官吏多次到妙高寺拜神求雨,终获降雨之事。久旱逢甘霖,人称“喜雨”。人们在欢庆之时,捐资建了继喜亭,并立碑为记。《继喜亭记碑》由当时承先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严贞撰文,中宪大夫提刑案察使副使杜明书丹,奉政大夫提刑案察使司佥事铜梁曹辅篆额。书刻俱佳,保存……[详细]
  嵌雪楼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北端,双石桥畔净莲寺内,又名皈依堂。1988年11月,丽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嵌雪楼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光绪二年,双石桥重建。净莲寺建于狮子山北麓山坡,前后两院相连,占地面积839平方米,寺院建筑依山傍石,游人需随坡而上.堂内原有道教和佛教显宗题材的壁画10幅,今已不存,新塑观音佛像,供信徒烧香求拜。《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楼下玉水潆洄,青町绣错。开窗远眺则雪山屏列,宛然玉笋斑立,盛夏登临,凉风逼人,清澈肺腑。……[详细]
  何氏宅院位于大富春街,建于1919年,坐北向南,占地450平方米。三坊一照壁式样,两层三间六耳,单檐硬山顶,有回廊相通。大门设于东南,其枋额、垂花柱、隔扇门及隔扇门窗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宅院为原滇军将领何世雄修建的私人住宅,1945年被旅缅侨商舒子烈收购,后几易其主。何世雄,字子侯,云南云龙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护国战争中任护国第二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第一营营长。1919年任近卫军十四团团长,1924年任近卫军第三旅旅长,在广西全军覆没。1927年重任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余不详。何氏宅院是昆明老城内保……[详细]
  仁和祥宅院位于五华区金碧公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由两个“四合五天井”建筑对联组合构成,整个建筑雕刻简洁明快、做工细致,是昆明地区现存传统民居代表性之一。院内两个大天井各坊均为面阔三间的二层“走马转角楼”房。其中,北院南楼为顶部设露台的西式建筑。其檐枋垫板、窗棂隔扇、垂柱抱头梁及围栏等装饰木雕较为精美。东侧三道大门均为通天砖石柱拱形门,门楣装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额“仁和祥”。该宅院建构规整,造型独特,中西结合,为昆明地区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2002年公布为……[详细]
  圆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间,分别立于圆通山制高点大方亭东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为青石质地,四柱三门,平顶,方柱,长方形额枋,须弥座夹杆石。通高6.5米,宽约9米,中间间距2.47米,边间间距1.68米,中间两柱须弥座上为圆雕狮象,边柱则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简洁,雕饰圆润精细。石牌坊分别旌表云南近代有“忠”、“义”、“节”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龙志桢、一位是弥勒人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牌坊由其亲属出资建构,现枋柱有错乱现象,原因待考。圆通山石牌坊……[详细]
  王家营明墓群位于王家营东北,西临市级行政中心100米。为明代镇守云南黔宁昭靖王沐英的第五、六、七、八代后裔沐详、沐崧、沐绍勤、沐朝宣等人的家族墓地。经1955、1963、2006年三次发掘砖室墓9座、土坑墓18座,出土金、银、铜、铁、锡、铅、玉、石、陶瓷器文物600多件,尤以嵌红、绿、兰宝石的金发冠稀世珍贵。出土墓志记述了沐氏家族镇守云南的历史,其中,沐崧、沐绍勤墓志皆由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撰文。沐绍勤墓志称慎“甲申来滇”,为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被朝廷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提供了可靠年……[详细]
  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长坡村村北。长坡村古驿道位于官渡区长坡村,原为古道,清乾隆年间改为驿道,是昆明经由大板桥镇到杨林镇继而通往内地的“通京大道”的其中一段。现存驿道长约200米,宽约2米,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路面由青石铺筑而成,路旁有《重修长坡到杨林站大路小引功德碑》,记载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理道路的情况。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邮驿全部撤消,驿道相断废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是古代交通驿传的历史见证。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详细]
  鸡飞镇珠山村大水井自然村为抗日将领鲁道源将军的故乡,鲁道源故居即坐落于此,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该自然村形成了像鲁道源将军那样保卫国家、爱护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家”二字有着一种独特的见解—家国互存,邻里共帮,和睦友爱,并代代传承。几间陈旧的瓦屋在寨子中间,一条弯曲的乡间小道、农村房屋保留了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建筑风格,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村民民风淳朴。2005年11月被昌宁县人民政府评为“昌宁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倪蜕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马街道办事处马街中村宝珠山麓,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墙脚下,座西朝东,墓为圆形,下部由青砖砌圆,上部封土。前立墓碑一块,楷书“倪蜕翁先生墓堂”。倪蜕,原名羽,字振九,浙江松江人,晚年名蜕,自号蜕翁,其居官清廉,为清初云南著名文人,著有《滇小记》、《云南事略》、《蜕翁文集》等作品。墓穴多次被盗,损坏严重,2005年三月由区文物管理所对墓进行了维修。1986年11月,被西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