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宜兴市旅游

宜兴市文物古迹介绍

洑溪徐氏宗祠
  洑溪徐氏宗祠又称徐大宗祠,是明代首辅徐溥的家族祠堂,位于宜兴宜城街道溪隐路200号。徐溥,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在徐大宗祠的第三进正厅,存放着徐溥的画像,据了解这幅画像的年份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前。这幅画像是我们整个徐大宗祠的镇馆之宝,它是由徐氏的嫡系子孙捐赠给我们宜兴文管会,在去年。首先它是明代的朝服的画像,穿着大装朝服,这个朝服就是我们所说的蟒袍,重要的一点他都有配饰佩玉。整座徐氏宗祠坐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后仅存二、……[详细]
大潮山福源禅寺
  福源禅寺隐于宜兴东南第一峰大潮山之松竹中,距市址约五十里,始建于宋景定间。元末毁于兵灭。明洪武初年,雪庵净禅师顾瞻遗址。悯兹废坠,罄捐衣钵之资及众裒施,鼎建一新。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钦取雪庵净禅师赴京校勘经典,殿堂廊庑渐废。正统年间,其徒道性恐其久颓,而毁先业及隳教基,乃重修殿堂。正统十二年,令其徒智贤具奏准将已废福源寺旧额,移于大潮山重镇山门。景泰四年,太子太傅渔隐府君,爱其山水清胜,作生圹于兹,工既告毕,乃市材召工为重修之,延僧明琛为主持,明琛復募资续建,以广其宇之未补,并特上京师求记。时四朝元老,当朝宰相,徐溥撰有《重修福源禅寺记》。朝廷敕赐藏经一部,建阁供奉,赠田百余亩,高阳郡置古井一口,现尚存。明末颓芜。清顺治七年,僧行楫重修,分上下两院,绵延数百年,时有兴废,然兴亦不及明矣。抗战……[详细]
宜兴瀛园
  瀛园原名行园,坐落在宜兴城内南大街城隍庙左侧。瀛园是一座小巧玲珑、具有江南特色、全城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体以行和”之义,故取名“行园”。 该园总面积达20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3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庭园虽小,但颇具江南园林特色。该园原是谢庭扬的私人住宅,部分是储振的“竹荫轩”旧址,后遭兵毁。邑人买谢、储两姓旧宅,辟为城隍庙花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改名“瀛园”,疏池叠石,池仿西氿之形,含蓄有韵致。进大门是一条紫藤架走道,园正中是荷池,池北面有腊梅,香气馥郁,是一株少有的名贵花木。后为一座高墙月洞门,门后一天井,中间一座壮丽宏伟的“行和厅”,面宽三间,10.85米,进深八架11米,是瀛园的主体建筑。前后翻轩,雕花木梳梁,……[详细]
宜兴潮音寺
  潮音寺坐落在江苏省宜兴市芳桥镇区岱华山下、阳山湖(荡)边。史载:全国潮音寺有三座,分别为宜兴潮音寺、天津潮音寺和海南潮音寺,以宜兴芳桥潮音寺建寺最早。据云阳(芳桥古称)地方谱志记载:素有“水浮殿”之称的潮音古寺建在阳山湖(荡)边三面环水的荷叶地上,寺院占地面积10多亩。原有前殿、大殿、堂楼和僧舍共56间,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殿宇深广、气势宏伟,殿内佛像庄严、金碧辉煌。潮音寺前殿正面为看山门罗汉,背面为韦陀护法天尊,东西两侧为四大金刚。前殿中殿之间为天井,天井中有一只高三米的大香炉,天井东西两侧偏殿供奉送子观音、十殿阎王。中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个字为湘军领袖曾国藩之弟北巡抚曾国荃亲笔题写,字体圆润饱满、遒劲有力。大雄宝殿正面为三尊佛像,如来佛居中,背面为脚踏鳌鱼观音,东西两侧……[详细]
宜兴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宜兴西南山区横山水库东北隅,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间,由志宁禅师创建,至今约有七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1735~1796),寺名为“集贤山大觉院”。清道光年间(1820—1850),更名为“白塔山大觉禅院”。近代《宜兴县志》记载,寺名为“元上乡白塔山大觉寺”。大觉寺建址位于横山水库东侧,鸡龙山岕,周边资源优越,依山傍水,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是现代与古文化的结合,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佛教文化的引入,传播佛教思想。1920年,志开上人出任监院。1938年,悟彻今觉(即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此出家。后值战乱时期,军阀、日军侵占,地方不宁,1947年与师兄今观法师返回主持寺务,大师兼任白塔国小校长。1949年解放后历-革,佛寺无存。1989……[详细]
潘汉年故居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党团书记、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特科二科科长、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地方……[详细]
徐义庄祠(阁老厅)
  徐义庄祠(阁老厅),在宜兴市宜城镇茶东新村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厅为宜兴著名历史人物徐溥的宅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厅内所藏的明刻“楚颂碑”等刻石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为首辅。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阁老厅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徐溥告老回乡后建的宅第。因徐溥入阁为相12年,也称徐阁老,故乡里称其建筑为阁老厅。清咸丰年间建筑大部被毁,光绪年间重建。阁老……[详细]
28、国山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山碑
  国山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国山碑三国?吴宜兴县祝陵镇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善卷镇国山顶上,立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得道,故名。国山碑是三国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禅,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呈圆鼓形,碑形像“国”字,碑高2.35米,围长3.30米,四周环刻通连文字,计43行,每行25字,共计约1000字。碑文篆书,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著名书法家苏建所书。国山碑书法结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有周秦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新四军标语
  新四军标语,在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语写于1946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那时候,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奉命从苏浙根据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国民党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区重建了县、区、乡(镇)三级政权和党、军、警、特组织,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复了起来,“中央军”、“还乡团”不断地“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新四军留守武装,迫害干部家属和军烈属。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区的新四军武工队,在陈立平、张之宜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194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军武工队五男一女,潜入祝陵村沿街住户闵宜大家,在其西墙用红色颜料自右至左写下了:“要求国民政府取消特务机关,释放爱国政治犯!”两行大字,落款:苏浙新四军。标语长……[详细]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8架11.05米,硬山顶,阳山石圆柱,其梁与枋上均有彩绘,但已模糊不清。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