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文物古迹介绍

苏州石公山
  石公山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东南端,隶属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石公山不高,以石为奇;三面临水,一面背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有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一线天、明月坡、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奇观等景观,湖光山色举目入画,当年著名的海澄法师曾在此居住长达10年。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这是对我们石公美景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概括。石公山在历史上即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自春秋以来,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唐代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启……[详细]
磬山崇恩禅寺
  位于湖滏镇镇的磬山崇恩禅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寺,据《宜兴县志》旧志记载:“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岭,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其中上坡地,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僧惊叹不已,遂掘基建寺,得一玉器,观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曰磬山禅院。”《江南通志》记载,明末,高僧天隐禅师重修磬山禅院,他当时有弟子四人,其中箬庵、玉林最为著名。清顺治十七年,玉林奉诏入京,在内廷说法,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护送其回到宜兴,并改磬山禅院为崇恩禅寺。从此,崇恩禅寺的佛学大为兴盛。天隐禅师的另一个弟子箬庵也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后来到镇江建金山寺。雍正三年,皇上为崇恩禅寺赐匾额“宏阐法印”,雍正十一年,寺院因太小而被拆除重建并增修了殿宇,皇帝又……[详细]
无锡胶山寺
  胶山寺位于胶山西山坡,始建于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历史,这里原为萧庄,梁萧侍郎(佚其名)故宅,内有一泉,侍郎以此涤砚,名“涤砚池”(宋天圣邑令苏绅建有砚水亭)。梁天监六年(507)舍宅建佛寺,名胶山寺,太清间名“胶山弥勒寺”。隋大业五年(609)重建。唐代佛教天台宗第九祖高僧湛然(711~782),号荆溪,宜兴人,曾至胶山寺居住说法讲经。湛然圆寂后,寺中住持名其讲经处为“湛然堂”。唐咸通中,寺经大规模改建,寺院西向依东峰,与惠山寺相对,神奇巧合。北宋至道年间,改称胶山兴化寺。南宋建炎中,无锡人抗金名相李纲请奉祀先祖,改额“崇亲报德禅院”。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8),僧演古重建,重额“胶山寺”。寺中有窦乳泉、香花桥、萧卿墓。碎石坞、砺剑石,及后人重建的湛然堂。明桂坡公安国在寺左重整……[详细]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的西式私宅。抗战时期,无锡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与苏南人民的抗日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抗战爆发后,日伪军重兵控制这一地带,国民党也派出第二武装忠义救国军到苏南,力图恢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而在无锡广大城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抗日武装,到1938年上半年,共有游击武装39支。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组织派王承业(又名王仲良)到无锡重建县委。县委以梅村为基地,重建党的基层组织,改造地方游击武装,逐步形成了以梅村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基点。这一时期,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详细]
古瓦官寺
  古瓦官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岗。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寺因而得名。开山为慧力法师。《梁高僧传》载:“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为瓦官寺。”南朝梁代,就寺兴建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约合60米。《景定建康志》曰三百四十尺。),高耸入云,大江环前,“平旦影落江水,暮则返照入郭”,是当时建康登高远眺的绝好去处。有诗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可以想见当时形势。六朝时期,瓦官寺几经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江南名刹。东晋末年,瓦官寺已拥有上千僧众。杨吴筑金陵城,瓦官寺匡入城内,更名为“吴兴寺”。南唐又改名为“升元寺”和“升元阁”。宋开宝八年(公元976年),宋朝南下军队破城,升元阁被焚毁。宋太平兴……[详细]
荣巷近代建筑群
  荣巷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北部东至青山西路、蠡溪路与河埒街道交界,南至梁溪河与蠡园街道相邻,西至青龙山与蠡园、惠山区钱桥街道毗邻,北以惠山为界与北塘区山北街道、惠山区钱桥街道相连。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在这条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明代初年,无锡荣氏始祖荣清迁来无锡,定居于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孙辟草荒、筑河坝、建家宅,逐渐使之成为田地平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粮田、鱼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溪荣氏始建荣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谱,这表明家族人口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随着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赚钱归来建房者自然也就愈来愈多。这样,3个自然村落就逐渐联成一片,荣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并在本邑西乡小有名气。……[详细]
南京幽栖寺
  南京幽栖寺 南京幽栖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庙宇,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与宏觉寺遥遥相对。幽栖寺地势幽静,竹海松涛,置身其中,令人尘虑顿消,幽思无限。南唐烈祖李异在政务倥偬之际,常来此山游赏,中主李瑕也多次来此礼忏拜佛,后主李煜更在此处大兴土木,造寺千间。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间,恢复幽栖寺原名。祖堂山与牛首山似断若连,层峦叠翠,主峰削如芙蓉,高矗云霄。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参天,原名幽栖山。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即以山为名,称幽栖寺。唐太宗贞观(627-649年)年间,高僧法融禅师在此山北崖洞穴中修行,得禅宗四祖道信嫡传心法,创立禅宗的一个支派“牛头宗”,被称为“南宗第一祖师”。幽栖寺……[详细]
浦口泰山寺
  浦口泰山庙又叫“东岳庙”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泰西路24号。始建于明初,后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清同治五年(1855)僧德缘重新募建,当时只有中殿和后殿,没有前殿。歇山造,后殿面阔五间21.2米,进深七檩8.9米,檐高5.6米。清光绪五年(1879),浦口防军提督黄士林命人从山脚到庙门口铺有132级台阶。1952年泰山庙悉遭破坏。1986年6月,浦口区政府将该庙移交给南京市佛教协会。市佛教协会先后拨专款10多万元,从山门至庙堂进行全面修缮。经市宗教局同意,市佛教协会将泰山庙改名为“泰山寺”,专派尼师隆月师太主持庙务,恢复教务活动。1996年新建藏经楼,1999年重建山门和新建山西边围墙,同年底东廊房、内院墙开工建设。泰山寺供奉大、小金装菩萨27座和16幅尊者画像,还有质地缅玉的高1.2米坐佛1尊,泰……[详细]
409、梵音寺
梵音寺
  梵音寺远近闻名的梵音寺坐落在泗阳县城黄河故道南岸,占地约三亩,前面是苹果园,后有绿色林带,寺院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从人民南路右拐沿着佛源路向西不到二百米,便到了梵音寺。梵音寺前身为观音庵,始建于清初,原址在京杭大运河北岸众兴镇北门内,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观音庵前后大殿仅存各三间土墙草苫庙宇,东西寮房还有几间,全是柴草房,殿内放置二十几尊菩萨。据当地老人回忆,从蔡和尚到方玉、圣意已历经五、六代传人。文革期间,观音庵内大小菩萨被造反派全部砸烂,方玉、广圣等僧人由街道居委会当五保户养起来。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但观音庵的原址土地先后被周围居民大部分占用,仅剩不到30平方米的三间草殿,破烂不堪,信众稀少,香火冷落。一九九○年后,庵事由扬州祗陀林……[详细]
苏州万佛寺
  苏州万佛寺得名于寺内的万佛石塔,万佛石塔,原名禅师塔,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镇西泾村(西京村)。它面对太湖,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坚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为了消灾镇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始建该塔,作为镇湖之物。在明朝成化年间,高僧昕乚将塔进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经历了692年的风风雨雨了。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详细]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东北约0.5公里处。萧鸾,是齐景帝萧道生之子,继废帝海陵王为帝,于永泰元年(498)卒,谥明帝,庙号高宗,葬兴安陵。陵东向,已平。陵前尚存石兽一对,南为麒瞵,北兽肢体已残,仅存其后部湮没土中。麒麟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四足已失,造型仰首垂尾,短颈,独角,已残,颔下垂长须。翼的形状别致,由四小翼组成,与胸前长毛浑然一体,秀美多姿,极富装饰性,兽脊隆起,由头至尾雕饰成连珠,琢工细腻华丽。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南朝(498年)丹阳县荆林三城巷北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萧鸾(公元452-498年),父萧道……[详细]
412、燕子矶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子矶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详细]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1997年,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被命名为首批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底,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身世宅第。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读书处大门朝北,北楼古朴庄重,门楣上方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横匾。从正门向前是一和要青砖铺就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照壁,左右两侧是两个四合院。东院为当年生活起居区,有砖木结构房屋七间,一道回廊将上下堂屋和南边小院连为一体。庭院中间一株腊梅和一盆碧荷清香扑鼻,生机盎然,让人清晰地感受当年主人的高洁品行和情操。面南上堂屋三间。正……[详细]
太仓圣像寺
  圣像寺或叫圣像教寺,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刹,也是佛教传入太仓的起始点。圣像寺位于太仓西北部,距太仓城四十公里的鹿河镇,鹿河原名陆河,又称陆河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刹,也是佛教传入太仓的起始点。一千七百年前,就有村庄市集,是太仓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据考:后汉期间,江南吴郡的陆姓是大族,权势极大,孙吴期间,他们的宗族支系分布沿江一带,由陆氏经手开凿的“陆河浦”,南通六尺沟,北入长江,陆河浦又称陆河港.陆河由此得名,清末民初始为“鹿河”。圣像寺原址在今化纤纺织厂东隅,经考查,清嘉庆年间由王昶编写的《江苏直隶太仓州志》记载,三国期间,吴国的仆射(高级武官名)徐真“捨宅为寺”(公元二三年),晋建兴二年(公元三一四年),得泛海二尊石佛像,由地方官吏奏请晋愍帝司马业批准寺额,定名为“圣像寺”,后数次遭受兵燹,宋嘉祐……[详细]
415、拱极台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台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明嘉靖初年,为抵御海寇入侵,知县傅佩开辟玉带河,引水入海池,为巩固城防重修此台,并改名拱极台。“拱极台”之名取材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