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301、葛大屋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大屋
  葛大屋位于水吼镇驾雾村胜利组,由顿邱堂一世祖葛观察嫡系后裔葛高知之子葛宪众、葛成英、葛宪怡三人融资,历时7余年营造建成。葛大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在康熙19年、49年两次为堂内男丁科举进士、知事、乡知而进行修缮“光宗”。在中厅堂和后厅堂上有“乡评善行”、“齿德养优”两块进士第、大夫第贺匾挂件。后厅堂上摆放着十几块反映葛氏家族世系宗祧关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顿邱郡这支房头,迄今传到29代。葛大屋的塞口墙在当地同类建筑中其特点更加突出。墙壁高5米,面阔8.8米;墙面磨砖,平雕菱形纹,墙裙绘云雷纹,檐下浮雕斗拱,密密丛丛;斗拱下圆雕四个“菊花头”凸出墙面,并用粗黑线纹题刻“观察流芳”四个大字。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了当时的制砖焙烧工艺非常先进。中厅堂宽大明亮,殿衙式大圆柱6根,柱础鼓形,腹部饰物有花鸟等。……[详细]
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郑村镇棠樾村,古民居为明清时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绍如下: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清嘉庆年间建,为清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之弟鲍启运故宅“遵训堂”的偏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欣所遇斋,北为存养山房,中间用一屏大型花墙相隔,总占地面积418.8平方米。皆为二层楼房。书斋三开间,楼下为厅,匾额为清书法家胡长庚篆书。山房亦为三开间,前有较宽敞庭院,东边有过厢,可与书斋相通,匾额为清书法家王文治所题。保艾堂:清嘉庆初年建,该建筑群原有一百零八间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区有名的巨宅。现存保艾堂白果厅为原三座大厅之一。该厅北向,三开间,厅前、左、右有回廊,中为天井,占地面积178.6平方米,大门外有宽敞庭院,堂西有避火弄,将建筑群分为两部分。大厅悉用银杏木料,用材不大但典雅精……[详细]
刘海庙与刘海井
  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当地百姓称他为刘海仙。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作宰相。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金钱,自拿出鸡蛋十余个,把蛋垒在金钱上,刘见了大惊曰:“太危险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危险呢?伴君如伴虎,对不对?”刘喆醒悟,官不做了,换了便衣到终南山出家,他云游时到过蒙城,在蒙城城内西北隅修练,建有一庙,庙东墙外有井,相传为刘系蟾处,至今井上留有绳痕,或即当时遗留之仙迹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刘海与金蟾”的故事。在老城内西北角处有一古庙和庙院,庙东墙外有一水井,这就是我县民间流传的刘海庙和刘海井。庙虽不大,名声甚远。庙中有三神殿,在中间神台上坐有一位胖胖面带笑色的神像,在他的两肩上挂着一条穿有……[详细]
瀛洲章氏宗祠
  坐落在瀛洲村的章氏宗祠,距绩溪县城9公里。历史上,该祠曾有多次修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此后未有大的修缮。据有关资料记载:瀛洲章氏宗祠是根据龙川胡氏宗祠的建筑技艺重建的,因此,它的建筑风貌与龙川胡氏宗祠基本相同。该祠占地面积1295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宗祠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组成。门楼前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庭院,庭院的南向有一座四柱三门牌楼式院门。门楼为重檐五凤楼,前檐的东西两边列用水磨青砖砌筑八字形券门,其上方饰以书卷式砖雕匾额;仪门两旁一对高大抱鼓石对峙,抱鼓石的须弥座镌以精美浮雕纹样,堪称石雕艺术之精品。门楼上的额枋和博风板上雕刻有叱诧风云、扬鞭沙场、农耕稼穑等图案,栩栩如生。中进有14根围粗1.63米的银杏圆柱,梁驼上精雕细镂,有象征着多子多孙的葡萄、松鼠纹饰等……[详细]
305、下尖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尖塔
  下尖塔位于徽州潜口村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媚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此塔分明下边大上边小,因何呼为“下尖塔”?对此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塔基下是口井,其深无比。不知哪一年,有条黄鳝精古井为王,兴妖作怪,弄得五谷不收,万民叫苦。天上王母娘娘下令,让二郎神下界除妖。黄鳝精知道自己没法跟他较量,便就近钻进泥潭沙窝里,任你哮天犬怎么吼,任你赶山鞭舞得叭叭响,它也不露头。二郎神一怒,便从腰里取出另一件名叫“下尖叉”的宝物,瞄准黄鳝精藏身处狠狠刺去。这一刺虽没刺中黄……[详细]
淮北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年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  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详细]
周诒春故居
  周诒春故居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年代为清末。周诒春,字寄梅,汉族,祖籍安徽休宁,1883年12月生于湖北汉口。190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入威斯康辛、耶鲁等校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1909年得硕士学位后回国。1911年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相当于科举时代的会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曾参与颜惠庆主编我国第一部《英汉大字典》工作。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9日起,学堂宣布停课。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清华学堂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学堂”改称“学……[详细]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时代:唐至民国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游览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相应修建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且与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的楼台、亭桥等景观设施,折射出黄山景观建筑尊重自然的营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类探胜娱游、开发利用自然的智慧创造,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黄山交融的结果,其修筑的历程即是一部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不仅在黄山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今黄山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300余处,主要分布在温泉、玉屏、北海、云谷和松谷等……[详细]
戴安澜烈士墓
  戴安澜,原名戴衍动,又名戴炳阳,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他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的凌云壮志,他自行改名叫“安澜”。1925年,戴安澜入黄埔军校学习,35岁时出任第200师师长,这是当时中国军队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师。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入缅与日寇作战。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写下遗书,决心死守孤城,并宣布,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战斗中,戴将军亲自提起机枪作战,率领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5月18日,戴安澜率部突进缅中北部山区时,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激战中,戴安澜胸腹部中弹重伤,26日因伤口溃烂感染遗……[详细]
310、兴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详细]
311、渔梁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徽州的都江堰。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设计结构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详细]
胡宗宪故居(少保府)
  胡宗宪故居坐落在瀛洲乡龙川村中央,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抗倭名臣胡宗宪的故居,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故居一部分被毁。现存有主楼、东向楼房、西向平房、前向庭院和后向花园,其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保留了历史原貌。2002年,胡宗宪故居由个人投资修建,恢复了原状。故居除了修复原有单体建筑外,还根据历史资料,扩修了官厅、佛园、梅林亭、医馆、小姐楼、文昌阁等建筑,完善了胡宗宪故居。该宅为砖木结构,房子重门叠院,小巷幽幽,集砖、木、石三雕为一体。对于研究胡宗宪和龙川胡氏宗族,乃至徽派官宦府邸的建筑技艺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绩政【2005】41号。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北各70米。胡宗宪少保府即……[详细]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是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时期的一组较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所用木材粗大厚重,显得古朴大方。祠内原有建房60多间,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砖红墙筒子瓦,雕梁画栋,清一色苏式油彩绘画。其建筑布局特点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院落,分为门楼、藏书楼、祠堂、两侧厢房。藏书楼为全木结构,高约30米,上下两层各三间,其造型与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相似,雄伟壮观。该祠堂为整个合肥地区难得一见的具有浑厚北方风味的建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可惜因年代久远和战火破坏,风光一时的大孔祠堂先后被人当作储藏室、粮站和办公场所……[详细]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陈列馆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铜陵县顺安镇凤凰行政村内,1987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了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一批采掘生产工具,并在遗址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万迎山等相继发现了不少古代采掘遗址和大量古代炼渣堆积,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铜矿采冶铸基地,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不仅是古铜都铜陵悠久的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而且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处古采矿遗址,它对探讨和研究中国青铜文化和矿冶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2年,铜陵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支持下,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修复保护,使之成为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199……[详细]
牯牛山城址
  牯牛山城址编 号:7-0194-1-194年 代:西周至春秋类 型:古遗址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简 介:牯牛山城址位于南陵县城东 3千米的石铺乡先进村,北面紧依 318国道,西南靠邻205国道。1985年发现。1986年秋,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遗址进行详细探查,判定为一处古城址。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牯牛山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900米,东西宽 750米,面积约 70万平方米。古城北半部由五个高台地组成,各台地间以水道相隔,相互独立,水道与外围护城河沟通。南半部地势平坦,东南和西南角各有一个 100平方米左右的土台,文化堆积厚度约 05~3米。护城河宽 20~50米,环绕古城四周,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古城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19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