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文物古迹介绍

21、石藏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藏寺
  石藏寺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进京途经青海,在拜谒班禅的法会上,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同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详细]
洪水泉清真寺
  洪水泉清真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量融合族的建筑艺术,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详细]
23、广惠寺
广惠寺
  广惠寺,原名郭莽寺,藏语叫“赛科合官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华里。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建寺初,只有显宗经院,康熙初又设密宗院,遂成了显、密双备的寺院。当时和塔尔寺、佑宁寺、隆务寺、夏群寺等齐名,并称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敏珠尔呼图克图的驻寺,在甘肃、内蒙等地颇有影响。康熙末年有-700余名,经堂、僧舍600余间。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布……[详细]
南滩古城
  南滩古城墙是当年青唐城南城墙的一部分,青唐城是唃厮啰政权的都城,建于公元1034年。唐代这里叫鄯城。青唐城周围10公里,有8座城门,规模宏大。城中分为东西二城,西城是王城,建有规模宏大的议事大殿、宫室、寺院、军政机关和贵族宅院等;东城是商业区,店铺林立,各国商旅云集,仅于阗、回纥商人就有数百家之多,每天人流熙熙攘攘、磨肩擦背。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军手中夺取了鄯城,那时候,城池四周山上林木参天,青翠葱茏,所以吐蕃族称为青唐城。青唐城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当时西夏国兴起,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来往于宋朝与西夏城之间的各国商队、使臣常常遭到掠夺,于是绕道改走青唐城,再由青海湖南北部经柴达木盆地西去。青唐城就成了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由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曾受阻,青唐城一度成为中西交通和贸易的枢……[详细]
塞力亥寺
  塞力亥寺亦称“塞勒亥寺”、“赛乃亥寺”、“色勒寺”等,藏语城“塞力亥噶丹彭措旦杰林”,意为“塞力亥具喜圆满兴佛洲”。位于县治西南10公里的塞乃亥沟北侧,尤龙冬季牧场南侧,由西藏色拉寺格西德周和扎什伦布寺格西藏哇仓两人受五世班禅罗桑益喜的委派来青海,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一云建于1692),属西藏色拉寺系统。历史上,塞力亥寺曾多次搬迁寺址,初建在河南蒙旗的阿柔早铁地区,后迁至今海南州兴海县境内的黑尼山下。格西德周去世后,二世加力罗桑旦德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入寺,同年该寺又从黑尼山下迁至今同德县的江群卡尕当地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六世班禅班丹益喜指示,从江群卡尕当迁到现址,并定名为“噶丹彭措旦杰林”。当时有僧200余人,除寺主格西德周二世加力罗桑旦德,尚有藏哇仓、苏乎……[详细]
慈悲慧眼感恩塔
  寓意厚实,文化底蕴浓郁,极具博达深渊的藏传佛教文化色彩和古老厚重的传统建筑风格。慧眼感恩塔庄严气势、金碧辉煌,由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四部分组成,塔的四面均有13层台阶则代表了成佛的道路。四个塔柱分别以其立式结构代表“地”、条形结构代表“水”、方形镀金藏物结构代表“火”、极顶塔形结构代表“天”,形成佛教中所称的“四大和全”,构成了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排列形式,代表生命之精华。极顶铜制宝瓶高度为6米,象征六道轮回,即:天、非天、人、旁生、饿鬼、地狱,塔壁四面均绘有巨大的佛眼则为佛教五眼(肉眼、-、慧眼悲慧眼感恩塔取意于尼泊尔博达哈大佛塔慈,亦称“慧眼感恩塔”,其建筑风格独特,、法眼和佛眼)中的慧眼,慧眼意为智慧之目,又称灵眼,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觉悟,象征佛陀目视四方,警示世人善恶自有因果,只……[详细]
27、佑宁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佑宁寺
  佑宁寺佑宁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五十乡境内,距西宁50公里,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该寺由三世0授记,四世0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在当地土、蒙古、藏族头人协助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积6公顷,有殿堂7座。因地处郭隆地区,故又称“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包括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寺僧达7700多人。设显宗、时轮、密宗、医明四个学院,成为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寺院,其属寺达49个,故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美称。雍正二年(1724年)该寺因参与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清军烧毁。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寺前一佛塔……[详细]
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青海省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财神的场所。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山陕会馆应运而生。史料称,青海在明末清初时还奉行“藏不入汉,汉不入藏”的贸易原则。到了乾隆年间,大胆追逐利润的山陕商人,以冒险精神进入青海,并深入藏区贸易,赚了个盆钵皆满。到清朝光绪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于是就有了“山陕客娃半边城”之说。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山陕会馆的建立,客观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崛起,深刻表达了新兴民族商人要求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更重要……[详细]
小高陵景区
  小高陵位于西宁市湟源县小高陵村,距西宁70公里,风景好,可烧烤,有民宿。“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镰、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歌曲中描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海湟源小高陵地区的人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设家园治理山地的场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湟源的小高陵地区山穷、地穷、人穷,跑水、跑肥、跑泥,缺肥料、缺饲料、缺肥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1953年,党中央发出了“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小高陵的第一个党支部应运而生,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社,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宣战。1955年到2000年,小高陵村先后有6任党支部书记成为攻坚克难治理山地……[详细]
30、鲁仓寺
鲁仓寺
  鲁仓寺藏语称“鲁仓讲修兴善洲”,又因系尼尔仓-所建寺院,亦称“尼尔讲修兴善洲”。位于县治茫拉西北2公里的哈买日山根,属森多乡。由尼尔四世罗桑却吉尼玛(1850一1909)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尼尔仓本为今贵德县常牧乡尼尔寺-,一世罗桑南喀,二世阿旺丹增尼玛,建贵德尼尔寺,三世罗桑丹贝坚赞。(1802一1849)。从第三世起,又派生出两个尼尔仓系统,一为1851年出生于贵德日安的丹巴热吉,仍住尼尔寺,一为鲁仓寺的创建者罗桑却吉尼玛。罗桑却吉尼玛,贵南鲁仓人,由拉加寺的香萨-认定为尼尔罗桑丹贝坚赞的转世,并由其兄拉加寺的鲁什则仓-带往拉加寺学经,曾任该寺法台,39岁时建鲁仓寺,不久建一座有4根通天柱的25间经堂,从拉加寺请来贤巴桑布作讲经师,仿拉加寺建立各种显密修供仪轨。五世罗桑克珠(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