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溪隐庄古遗址
  溪隐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水井底隔山土地堂。根据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范钦评传》载,范正辂葬鄞西水井底溪隐庄,土名隔山。范钦《天一阁集》有“溪隐山庄”诗多首,庄后有范正辂墓,范正辂正是范钦的后裔,所以溪隐庄无疑是范钦官场失意后的隐居之地。现溪隐庄地面建筑已毁,但遗址仅存的地基遗存已足够证明这里曾是庄院。今可见遗址中有前后三个基址,且后挡土墙较高,墙下中心有水池,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1365平方米,现遗址表面已改为竹林。 《明实录•世宗》卷四百八十九页载:“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吏部覆言:‘钦被劾,罪当行勘;伊志履任方新,当责其后功’。得旨:‘伊志留用,钦回籍听勘’。”那时范钦才55岁,而从兵部“副尚书”级别时被人诬陷落职,虽未正式定罪而“回籍听勘”。这是范钦在……[详细]
222、岳林寺
岳林寺
  原位于岳林街道文化广场址,现已搬迁至长汀村,正在建设中。为佛教祭祀场所,始建于梁朝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宋崇宁二年(公元一一0三年)赐御书“崇宁阁”匾额。总占地面积约90亩,为五进寺院,正面宽约110米。第一进为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供奉弥勒和来自缅甸的汉白玉石雕佛像。第二进为天王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主供菩萨待定。第三进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约15米,正在建设中。第四进为弥勒殿,第五进为藏经阁,尚未动工。在三门殿和天王殿之间有龙眼池,池水四季不涸,内养鱼、乌龟、螺蛳,池上架有契此桥。在天王殿的南北侧分别有重檐歇山顶的鼓楼和钟楼,方圆十里能闻钟声。寺的两侧均为厢房,寺前有七座石塔。  岳林寺为弥勒化身布代和剃度和圆寂之所、举世闻名的……[详细]
宋徽宗御笔碑
  宋徽宗御笔碑位于海曙区集仕港镇广德庵内,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二通,前一通碑额为“省降御笔”四字,立于宋政和八年(1118)。其内容为楼异(宋明州太守)关于废广德湖,填湖造田的奏请及圣上(徽宗)的批复。该碑通高2.80米,宽1.12米,厚0.29米;全文16行,每行20字左右;碑首呈漫圆形,正中长方框内阴刻“省降御笔”四字,四周雕琢一对高浮雕无角蟠龙,龙头朝下,龙体鳞甲圆浑滚转,颇具气势。碑体两侧线刻盘旋缠绕的云龙花边,十分精致。碑文自上而下分段书写,下部字迹大半漫漶难识,上部清晰可读,后一通碑额为“御笔”二字,立于宋政和九年(1119),碑文内容为宋徽宗给当时明州太守楼异的敕谕与楼异为建造高丽使馆之事。此碑通高1.37米,宽1.10米,厚0.29米;全文13行,每行……[详细]
星光沈氏宗祠(沈光文纪念馆)
  沈氏宗祠(沈光文纪念馆)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1992年9月3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氏宗祠位居街中心,周围有保佑观,曲辕坊,瑞光楼,常乐寺等历史遗迹。宗祠黑墙青瓦,乌漆台门。大门朝西,门楼瓦脊呈元宝形而微翘,两头刻有吉祥图纹。黑边白墙嵌立体篆书“沈氏宗祠”。宗祠原有头门、中厅、大厅,通进深28.4米,宽12.90米。现头门、中厅已圯。其地面由石块、石板、错逢平铺成或改为绿地。仅存的大厅为三开间硬山造,通进深9.30米,中间为抬梁结构,共有立柱18根。中间前2根立柱柱脚为青石制莲花状,其他均为一般形状。大厅屋脊突兀,中间立砖雕一“福”字及图案。墙檐高翘,檐头镌有万年青,太阳花等纹饰。厅正中塑有沈光文立像,高3米,用花岗石雕琢而成。塑像手持书卷,坚毅肃穆,站立在海礁之上,面向前方凝目……[详细]
张苍水纪念馆(张苍水故居)
  张苍水故居,位于宁波海曙区苍水街,2005年归入杭州张煌言墓,被浙江省人民0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张煌言墓(含张煌言故居)。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能文章,善骑射,好论兵事,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l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南京后,他同浙东义士钱肃乐、董志宁等一起组成一支数千人的武装在府城隍庙起义抗清,他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后,与郑成功军配合,协同作战,辗转于苏皖浙闽一带。1658年,他的部队溯长江而上,连续攻取四府三州二十三县,后遭清军重兵攻击,部队溃败,不久再招旧部,继续南征北战,抗击清军。康熙三年(l66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清人礼待劝降,坚决不……[详细]
下梅林庙
  下梅林庙,坐落在龙山镇邱王村村东,是个庙中有庙的奇庙。“奇庙”因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而得名。内庙称“少保胡公庙”,设在殿宇内。少保,即戚继光;胡公,即胡宗宪。庙宇东首堂屋是“少保殿”,塑有戚继光神像及其心爱坐骑,一匹两蹄腾空的红鬃烈马。1129883340.gif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进犯宁波等地,史称“慈溪焚杀独惨,余姚次之”。翌年八月,倭寇800余人由浙西窜犯浙东,强占海防要地龙山所。已任浙江都司佥事和参军的戚继光率军配合其他几路明军与倭寇作战,但明军一触即溃,在这关键时刻,戚继光急忙跳上一块石头,一连三箭,将3个倭酋射倒,这才转败为胜。几个月后,戚继光又在龙山与倭寇展开血战,再次取得胜利。从此倭寇再也不敢骚扰慈溪三北一带了。 龙山人民为感恩戚继光,在邱王村建庙纪念。但好事多磨……[详细]
黄家墙门
  黄家墙门,即黄徵义住宅,位于余姚城内管家弄100号。黄徵义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第五世孙,字仲治,号平敝。从小聪颖过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曾任从化知县,任满以病重告归,杜门不预外事。晚号鹤石山人,著有《鹤石山房诗稿》。黄徵义旧宅坐北朝南,沿纵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通面阔均为19.55米,各分五间。门厅为楼房,通进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结构,用五檩、三柱;正厅通进深9.75米,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用八檩、五柱,山墙呈马鞍形,明、次间前后有廊,前廊为船棚形顶、轩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细;正厅前的庭院深5.80米,紧靠正厅明间后有座门楼,深0.95米,连石框通面阔4.20米,高达5米,砖石结构,檐下有砖雕、斗拱,门楼两翼围墙向东……[详细]
228、宰辅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宰辅第
  宰辅第位于余姚镇南河头保庆路,是明代大学士吕本(阁老)故居。吕本(1503一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早年曾拜谢丕、倪宗正为师。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大学校长)。次年廷推阁员,吕本被明世宗特选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内阁办事。二十九年,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三十年晋礼部尚书。三十三年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晋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辅第坐北朝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宝纶楼(御书楼)。每厅前均有围墙,正厅前有门楼,把庭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庭院。里院中心有甬道,正厅两侧有套楼,外院东西两侧各有厢楼七间。轿厅通面阔26米,分七间,明间脊檩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棋二攒,支撑脊檩。正厅通面阔20米,分五……[详细]
镇海鼓楼
  鼓楼又名镇海楼。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境内,东濒镇海中学,南临镇海古濠河,西接镇海龙赛医院,北连鼓楼广场。是古县城军事建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瞭望和报时,为当时城中较高的建筑物。鼓楼,始建于明洪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及海盗入侵,信国公汤和拓建定海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海卫指挥使刘澄为便于观望军情,筑现鼓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楼内设置更鼓、铜钟、漏壶(古时一种计时器)等计时、报时设施,每天按时辰击鼓报时,使城内外军民得以知昏晓、时作息。还榜示四时节候于楼上。楼下为拱形通道,以2米长弧形条石砌成拱顶,离地5米。通道南北洞门各勒石额,南书“朝宗古迹”,北书“东南屏翰”,以记传说中宋高宗南渡时“秉圭辑瑞于此”的故事和镇海在海岸防御中的重要军事地位。台基高5……[详细]
230、方丈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丈碑
  余姚出土的汉三老碑在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收藏在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内。而本市现尚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碑刻当属姜山庙方丈碑。该碑原在姜山庙内,庙被拆除后移至姚西佛教社内,现在牟山镇姜山村某一民居门前。姜山村背靠群峰,面临牟山湖,村内古木参天,真是风景这边独好。该家村民离姜山村约有500米,独门独户,居住在青山环抱的山岙之中。其东为青湾,北为草鞋爬勾,南为田岙,西约100米为姜女池。该碑镌刻于南宋庆元三年丁巳(1197)五月,系梅园石质,豆沙色,全碑文字基本完整。但八百余年岁月的风尘还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有几处已风化,字迹难辨,中间已有裂痕。石碑高1,38米,阔O.99米,厚0.105米,两面均镌刻有文字,正面名为“冶黄檗裴公真像文”,共五百余字,分十八行,每行十二至二十八字不等。楷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