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姑苏区旅游

姑苏区文物古迹介绍

铜罗普慈寺
  普慈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铜罗古街区西端,普慈寺原名水北寺(菴),始建于宋建炎初年(1127年),由僧志勤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僧祗元重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僧天澄法济再建。普慈寺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有880年,因代代干戈、朝朝烽火、受战火蹂躏,后毁于战乱之中。普慈寺主要由大雄宝殿和汾阳王殿以及天王殿、财神殿、厢楼、钟鼓楼、山门及月台等组成。普慈寺恢复重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汾阳王庙原为郭氏家庙,后逐渐被当地民众视为保护神,奉之极虔。每逢汾阳王神诞和驾前各将军诞辰,乡人总要献戏庆贺,每年献演戏剧有几十场。当地以有汾阳王庙,乡境称为汾阳境,又分为汾阳大社、汾阳祖社、汾阳东社,合称汾阳三社,境内许多东西以汾阳命名,如汾阳溪、汾阳亭、汾阳井、汾阳桥、汾阳公园、汾……[详细]
苏州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内。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兴废,时有王大臣善信各为护法,使香烟不绝。其间,犹以苏东坡与颙禅师及守钦禅师常以诗文往还、禅理互启传为佳话,并有多处史迹遗留。为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为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一九九七年时,苏州市政府实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沧浪房产集团负责人史建华先生首倡保护史迹、恢复古刹定慧寺。经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获政府批准并宗教局与佛教协会研究决定,作为西园戒幢律寺下院开放。於是,西园戒幢律寺为修整定慧寺动迁改造厂房共耗资七百余万元,重葺围墙、修复大殿、重建山门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厂房为玉佛殿,讲堂、禅堂、斋堂、客堂、僧竂等处,使成伽蓝规制占地4000余平方,并迎请诸佛菩萨宝相供奉于各处殿堂,庄……[详细]
苏州艺圃
  苏州艺圃苏州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详细]
苏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北部后院国学会遗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间,为章氏后裔所居,现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镌……[详细]
江苏按察使署旧址
  江苏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苏州古城内道前街170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为朝廷三品大员,俗称臬台,其地位仅次于巡抚(抚台)和布政使(道台)。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则徐来苏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时年39岁。民国时期江苏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苏高等法院占用,救国“七君子”曾在此与当局展开斗争。近年来进行修缮,今为市级机关使用保管。明清之际苏州城西南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设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后专门治兵备事宜,称兵备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来,清初兵备道移驻太仓,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自江宁迁苏州,改兵备道署为提刑按察使衙门,俗称臬台,主管省内司法刑狱,咸丰十年毁说兵,同治六年,巡抚郭柏荫重建,民国年间为江苏高等法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震惊……[详细]
志仁里民国建筑
  志仁里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角阊门内下塘,东接仓桥浜,西至浒溪仓,全场166米。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志仁里是一处民国早期的住宅新村,建筑总面积3007.19平方米,传说是由阙姓商人于1923年5月建成(癸亥四月)。志……[详细]
107、泰伯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原尚有三让无称、归化、开吴三坊及石桥、方池,现均已无存。……[详细]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历史沿革: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廷,对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现存情况:本着修旧……[详细]
唐纳故居
  从胡厢使巷东首的仓街向西,行不足百米,就是唐纳故居。苏州人从来不这么称呼唐纳故居或者叫唐宅,而是叫马家墙门里的马家少爷。唐纳,其实并不姓唐,大名骥(季)良,1914年出生在胡厢使巷的“马家墙门”内。这位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今天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他与当年中国政坛上生杀予夺的“红都女皇”一段生死恋情。可能唐纳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个叫蓝苹的青岛女子,会如此强烈的影响他的一生,遮盖了他一生其它有光彩的部分,以至于后来他只能去国离乡,客死异域。今天的故居是2003年10月,由苏州市文管办正式挂牌的。而此前,故居一直散住着各色居民。老宅中路主轴线前有石库门墙,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后花园。中路两侧为备弄。备弄以外为东、西二路,以及东西花厅、画室、书……[详细]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  位于中街路马大鹿巷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械所遗址本为邱氏宅第慎修堂,建于明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入苏州前,宅主携眷离城避乱。战后返回,见厅堂庭院中有煤、铁、炮、炮弹之类,显然做过军械修造工场,民间亦相传为太平天-械所。同治年间,邱氏曾重修住宅。本世纪60年代初期,从庭院地下发现并出土了石炮弹、圆形铁地雷、锯断的铁炮、太平军-之类兵器 ,估计为当初重修宅第时就地掩埋的。  全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四进。中路依次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大厅面阔三间计17.55米,进深13.7米,东、西、北三面围以宽阔的隔木屏。扁作梁架,山雾云等雕饰简洁圆润,脊檩等处彩绘依稀有龙纹,后檐留存具有太平天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