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旅游

温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
  1938年元旦过后第三天,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移驻山门乡大屯村。省委机关办公地点设在大屯村东南面贫苦农民郑永盛的平房里。教导队随省委驻在大屯,负责保卫工作和培训军队干部。省委机关的油印室、收发报机组、缝纫组、军械组、红军食堂等分设在大屯村其他群众家里。当时,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红军。2月底,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与龙跃、余龙贵从南昌出发,一路辗转,于3月5日抵达平阳山门,来到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并于当日在此召开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刘英代表临时省委作了工作汇报,曾山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大屯村。大屯村在山门镇北侧半山腰,海拔400多米,东邻凤卧,西北与文……[详细]
白柯湾战斗遗址
  白柯湾战斗,又称三条岗战斗,是红军挺进师在泰顺较著名的战斗之一。 1936年2月7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第三纵队(四、五支队)和师直属队、重机枪班、警卫队等共200多人,从文成县珊溪镇经峰文乡、松垟乡灵家山村,进驻九峰乡白柯湾村修整。第三天午饭前,交通员报告:国民党浙保第十大队第三中队从九峰村下来,已到了前坪仔村。粟、刘毅然决定集合部队,在刘英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后,粟裕下达了战斗指示:警卫班留守白柯湾村,四支队埋伏在敌人来路左侧的岗坡上,五支队埋伏在水田对面的山岗上,居高临下,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并以重机枪声为战斗信号。不多久,敌军果然步入红军的伏击圈。随着粟裕一声令下,重机枪哒哒哒地吼叫起来。敌前卫班很快被歼灭,后面的敌人乱作一团,漫无目标地乱放枪。经过近一小时战斗,敌兵开始放下武器,……[详细]
师儒侍养牌坊
  师儒侍养”牌坊“师儒侍养”牌坊位于平阳县坡南街,面南而立。郑思恭(1566-1646),字允之,号太和,明平阳坡南人,万历十四年岁贡,选授永康训导,捐俸添置教具,赈济贫困生员。后升蓝山教谕,因父应祥年迈,辞职回家侍父终身。浙江右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特为建坊。在家二十余年,著有《易学金针》、《东昆先哲录》等忧世之作26种。清兵进入温州,思恭拒绝剃发,留书明志,不食而死,远近士大夫皆哭以诗,永嘉王志彪诗云:“谁为朝廷存冠履,广文先生一冷官!”,“孝子之门忠骨劲,肯教剃发乞余年!”“昆阳山里盛薇蕨,歌罢吞声洒碧血!”牌坊花岗岩制成,4柱3间楼式仿木结构。通面宽5.5米,高6.5米,每柱前后原有石抱鼓,后毁,柱头上置石刻狮子一尊。明间上下和次间阑额正背面装有龙、凤、狮、麒麟、人物等青石镂空……[详细]
文成县革命烈士墓
  文成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是浙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革命时期,文成县青年赵刚、郑敬衡、周定、郑嘉义等人在北京、杭州等地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文成(当时属瑞安县西区)是浙南农民-区域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278名烈士英勇牺牲,其中有一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铸了共和国的基石。 文成县革命烈士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珊门村。1954年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文成县人民政府在大峃镇珊门村官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墓,1985年进行扩建。新建烈士墓园占地面积11854.8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有3座前墓和1座后墓,合计336穴,安眠着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为革命事……[详细]
东安硐桥
  东安硐桥,在浙江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广济庙。亭面宽三问,进深一间;庙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问前建戏台,均为晚清木构建筑物。硐桥是瑞安市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胜古迹,她不仅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供人欣赏,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闲方式让人光顾,更是以其美丽而神秘的民间传说令人瞩目。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内火灾连连,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东风,火烧得更旺,且难以平息。风水先生讲:“这是东门外的硐桥在作怪,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阳光直照硐桥形成焦点,成为起火的源头,再加上东风吹过这圆形的硐桥,犹如天公使用火棍向灶里鼓风一般,火就会越烧越猛烈,要……[详细]
林去病故居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瑞安城区西门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学,1923年夏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1925年初担任《温州大公报》副刊编辑,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6年先后到乐清、瑞安发展党组织,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组织。1927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特别支部书记,同时担任国民党瑞安县党部常务执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退出国民党组织,在农村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临时县委书记。同年6月,参加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农-合武装大-,负责瑞安农民武装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9月,中共浙南特别委员会在天台县成立时任委员会常委。1929年4月,调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不久被捕。1932年牺牲于杭州……[详细]
七枫巷胡宅
  胡氏民居,位于鹿城区七枫巷60号,坐北朝南,前为院落与七枫巷及南面民居隔开,青砖铺地,为三间二层带前后廊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涡卷做出的装饰用的宝瓶式栏杆。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划分有水平线脚,其余墙面为红砖、青砖分层混合砌筑,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七枫巷胡氏民居传为蒋介石侍卫长胡炘故居。胡忻(1914-2002),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大陈防卫部参谋长,台湾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第二军团司令,并先后出任台北温州同乡会及浙江同乡会会长。2005年列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溪西南侧程氏民居
  溪西南侧程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平山村,程让平祖居南侧。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门台为砖木混合结构,单开间,悬山顶,山墙砖砌抹灰。进深三柱。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纹。围墙与门台相连接,呈内凹形,下部块石垒砌,上部砖砌抹灰。北厢房为三间两层木构建筑,硬山顶,前带腰檐,底层带前廊。东侧尽间廊围入室内。南厢房形制与北厢房相同,于2007年按原样恢复。正屋面阔九间,单层木构建筑。双落翼悬山屋顶,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纹,脊上翘。明间进深七柱十四檩,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前后带廊,前廊上设船篷轩。屏门后设内0-。明间前门后设镏金斗拱,梁架、槅扇雕刻精致。程氏民居年代较久,保存较完整。梁架等细部做法精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详细]
《平报》社遗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外地求学的平阳学生纷纷返乡,联合本地进步教员和知识青年,在中共浙南特委和平阳县委领导下,成立了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简称“抗日救亡团”)。抗日救亡团于1937年8月14日出版《战报》,11月1日更名为《平阳日报》,12月3日又更名为《平报》。为了使《平报》取得合法身份,《平报》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申请注册,请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题写刊头,国民党平阳县县长徐用及开明士绅等10余人任理事,国民党左派人士黄强为发行人。《平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消息,介绍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刊登本地新闻。它起到了鼓舞人民群众抗战斗志的作用,深受爱国进步人士的爱护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发行量2000多份,发行范围从浙南地区扩大到福鼎、福安等地,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顽……[详细]
郑敬衡故居
  郑敬衡(1900—1927),原名一里、益明,文成县金垟乡谷山村人。1915年考入瑞安中学,1919年至1923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受聘于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员。1926在杭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受中共浙江省委委派,到温州从事农运和党务工作。在永嘉、瑞安等到地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组织。10月,中共浙江省委制订了《浙东-计划》,准备于11月28日以象山港、上虞为中心举行-,然后扩大到温州。11月初,省委常委、组织部主任王嘉谟和特派员郑敬衡、周定携带《浙东-计划》分别到浙东、浙南为-作准备。就在这时,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遭破坏,全省党组织的名册和《浙东-计划》被搜去。国民党浙江当局按名册在全省开展大搜捕。11月12日,郑敬衡等从宁波到达温州时即遭逮捕。18日,在温州紫福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