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新密市旅游

新密市文物古迹介绍

具茨山岩画
  具茨山岩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许昌市交界处的具茨山,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与禹州市四县级交接处,具茨山岩画在新密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新密市南部的苟堂镇最南端范堂沟村和槐树岭村的石牛山和大鸿山上。东西长4公里,南北约600米,分布范围较广泛。存量达3000 多处,郑州市界内新郑发现200余处,新密30余处。具茨山岩画1988年被发现并引起重视。岩画多呈沟槽、凹穴、网格状,圆点凹穴是研磨法制成,沟槽和网格状可能是用坚硬的打击石器或金属工具制成。另外,在石牛山和大鸿山顶均有古寨存在,寨周围及寨内为岩画分布集中区域。在调查中新发现了两处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古土壤叠压岩画的地层,推测此两处岩画形成时代约当全新世中期。这为解决具茨山岩刻的时代难题提供了地层学依据。具茨山发现的岩刻、岩画数以千计,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详细]
新密超化寺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寺门匾额书“超化古寺,名刹十五”,时为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国寺院中,该寺名列十五。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中宗复位后,分寺治理。后衰败。宋、元时名声又起,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明、清曾几经修葺,1920年和1930年曾遭两次大火灾。化寺是因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释迦牟尼在传道途中病逝于超化街,而后他的大弟子将其火化,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超化寺中.超化寺原分上、中、下3个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内,以下寺为最大。上寺现存房舍3所,为硬山式灰瓦顶;中寺房屋全毁;下寺又名规划中的超化寺“金钟寺”,坐北朝南,现有房舍20所。前有山门,为硬山顶。“超化古寺”、“名刹十五”……[详细]
超化寺塔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村塔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超化寺中寺舍利塔,方形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30余米。“文革”中被拆毁,现仅存塔基。超化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10余公里。僧侣在2000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超化寺塔塔基南北长7米,东西宽7.1米。壁厚2.1米。砖长40厘米、宽17厘米,质地坚硬细腻,经千余年风雨侵蚀仍坚实完好。1969年11月被拆除。该塔拆除时,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汉白玉舍利函1个,内装舍利盒2个(1银1瓷),盖上有铭文纪年,现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武平二年(5……[详细]
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南临洧水,东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为开阔的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1979年3~4月、1999年、2000年对该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2002年~2005年10月,又继续对新砦遗址进行了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的遗址。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洧水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及贴近城墙下部的护城河。东墙南北残长160米,深4米;北墙东西长924米,深5~6米;西墙南北长470米,深2.5米。北墙以外220米有一条人工与自然冲沟相结合而成的壕沟,为外壕,东西长1500……[详细]
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郑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家沟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李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发掘,了解到其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堆积。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上部则含绳纹及刻划纹等装饰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旧石器阶段,在发现典型细石器文化的同时,也有反映相对稳定栖居形态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运石块。细石器的发现显示该遗址早期居民拥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所用原料多是不见于本地的优质燧石,而是远距离采集运输所得。数量较多的大型石制品加工简单,器物形态亦不稳定。除有明确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以外,还有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详细]
法海寺塔
  法海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毁。清顺治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与嘉庆元年分别续修。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级,颇似楼阁,然实为“单层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门、栏杆与塔顶等处使用汉白玉装饰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台、仰覆莲形基座、塔身与塔刹等部分组成。下层塔身分上下两段,中以平石区隔,下段正面设方门,内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上端,在突出壁外的栏额上置四铺作斗拱,其上便是由撩檐枋、椽子、飞子和龙头垂脊、瓦拢构成的第一层塔檐。再上,是二层塔壁,正侧面均有券门一个,门高27厘米、宽24厘米、深10厘米。二层塔檐的脊上,直接承出汉白玉石单勾栏一周;华板,为“万”字造型,是宋代多用的图案。塔身二至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各面均有圆形券门,再上不施门窗。多层塔身尺度明……[详细]
大隗洪山庙
  大隗洪山庙,在新密市东南20.3公里大隗镇洪山庙村,因庙祀洪山真人,故名。始建于元,明、清曾多次续修,清乾隆时期为普济观。据现存清乾隆三年旧碑记载:“洪山真人姓顾,原籍河北,出生于宋,举进士,以世乱隐居洪山,精通医术,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卒葬洪山。元代在此建庙以示纪念。”庙座北向南,气势雄伟,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庙内现存建筑16座,房舍44间。有大殿、后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组成。山门位于建筑群西北部,东西长8.6米,南北宽3.8米,高约7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大门上额有石质匾额,书写“普济观”三个大字,为清代建筑。大殿,位于山门后,为洪山庙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详细]
马沟遗址
  马沟遗址位于新密市岳村镇马沟村南的高台地上,东、南、北三面环水,为五星水库上游,属溱水支流,西临马沟村皇帝岭自然村,地势由东向西逐步升高。遗址东西535米,南北465米,基本呈长方形,总面积250000万平方米。在遗址的西北角有一条南北向水泥村路,在路东侧的断崖上,可见厚约0.3至0.8米文化层,夹杂有大量的陶片和红烧土;在遗址东部有一条南北向人工取土形成的壕沟,在壕沟东侧的断崖上,可发现多处灰坑及暴露较厚的文化层,文化层厚0.4至2米,灰坑为袋状,内填土含大量的烧土块与草木灰。文化层与灰坑中的包含物,除陶片、烧土块之外,还有残石器、砾石、兽骨、木炭屑等。在壕沟的西断崖上见到暴露较浅的人骨,其中有腿骨和下颌骨。大部分标本采集于遗址东半部,从陶器的陶质、陶色及器形特征看,属仰韶、龙山及春秋时期……[详细]
10、香峪寺
香峪寺
  香峪寺天然景区位于尖山下寺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岳形风景区。景内一条长达8.6公里的大峡谷(又称情人谷),横空出世、壮观无比,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唐宋时期修建的上、中、下三个香峪寺庙。据传,当时香火袅袅,香客游人鼎盛。情人林大峡谷上与下的落差200多米,每逢雨季,山水和泉水奔腾而下,扑岸击石。谷内怪石嶙峋:或突兀耸立,或刀削斧劈。岸边绿林蔽日,草木葱郁,有的为百年天然盆景,有的傲然屹立在沟石岩逢中,由刺槐树组成的如阶梯状的片片密林遮天蔽日,密林下生长着地毯般青草,被当地百姓称为“情人林”(又称快活林)。是绝妙的避暑去处。山间绿水最为奇特的是环抱峡谷的群山。其通体由红色岩石组成,与绿树交结在一起,形成天然水墨。形态万千的山石留下许多美妙的传说,如“情人石”“观景石”“回音壁”、双狮争霸”、”大禹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