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巩义市旅游

巩义市文物古迹介绍

巩义兴佛寺
  兴佛寺位于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委东北1000米的莲花山顶上。南依横岭,北临黄河,邙岭青葱,风景如画。该寺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关于其建寺原由在《重修兴佛寺创建配殿山门功成碑记》碑文中可略有所见:“兹为往来通衢要路,去大河未远;洪波巨浸泛滥无常,当建兴佛寺于山上,收敛风气,砥中流而过险阻,俾居者有平土之乐,行者无道阻之患。”兴佛寺原有山门、十王圣殿、大雄宝殿等,今仅存大雄宝殿。清康熙13年扩建地藏十王殿,清康熙56年重修,乾隆11年建钟楼,以后屡次增修。历经数百年,寺内建筑渐遭破坏,山门、钟楼、配殿等,均在“文革”前被毁。现仅存的大雄宝殿,座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深8.20米,硬山式青砖结构,小青瓦屋顶,前后檐下置砖雕仿木斗拱和砖瓦椽头出檐,殿内系砖砌圆形拱顶,俗称“无梁殿”。……[详细]
22、福昌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昌寺
  福昌寺位于巩义市米河镇高庙村。东临米河第二初中,南距高刘公路50米,310国道200米,北紧靠延长山延长寨100米。 该寺创建于唐,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重修。建国后,修建郑州市33中时,拆毁部分建筑,60年代,修水渠时,和尚塔一座被拆毁。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院内的唐朝古钟被毁。70、80年代,曾作为米河二初中教师宿舍、伙房占用。2001年高庙小学扩建时,寺院建筑遭严重破坏,后佛殿、藏经楼等建筑与前佛殿北墙隔开分两部分进行管理。2005年,地藏殿内由寺庙保护员高亮等新塑了地藏王菩萨,观音殿内塑造观音、文殊、普贤塑像。 该寺座北向南,面积4500 ㎡,原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等,现存山门、前佛殿、东西厢房、厨舍禅房、地藏殿、伽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51……[详细]
青龙禅寺
  走过千年风雨,历经磨难,几度兴衰,辉煌庄重的殿宇——青龙禅寺依然坐落在地处丘陵地带的巩义市北山口镇北湾村。据史料记载,东汉永明帝七年(公元64年),该寺与青龙山慈云寺相继而建,是十方僧人及信众往返于白马寺与慈云寺之间接待、歇息的驿站,故称“十方院”。传说,白马寺为天下第一古刹,巩县慈云寺为深山之内第二古刹。过去寺院碑刻林立,解放后水利建设将石碑另作它用,青龙禅寺之兴衰史已无证可考。据寺内道光12年(1832年)碑文载:“道光元年(1821年)寺中正殿迂回禄焚烧无余,游贤者以为叹,甲申岁(1824年)近寺之村,南北山口有好义者:张、丁、刘、赵诸君重修……”《重修青龙寺佛教并金妆神像碑记》碑中记载:“巩山县也,沿之南二十余里有翠屏千仞,巍然于云霭之中者为青龙山,山之阴有佛刹焉,名青龙寺。远吞山光……[详细]
巩义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巩义市芝田镇官庄村西南,虽经几百年岁月沧桑、历经多次战乱,兵灾,时代变迁仍然保留下来大批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院落。刘家大院承载着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数百年历史见证。刘家大院,又称王家大院。原有堂楼、上房、厢房、倒座、过庭、影壁、门廊、窑洞、纺织机,一切的布局和谐自然,井然有序。据当地村民的王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六世家祖王文灿由山西迁巩。创建四个大院和一座高楼。到清嘉庆年间第八世时,因经营不善,家境败落,遂将几处大院卖给刘姓人家。现在这四处院落大部分还为刘姓人家居住。高楼也仍有官庄刘姓居民使用。刘家大院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传统住宅。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院落坐南朝北,大门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详细]
孝义兵工厂旧址
  在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西北部,坐落着是民国时期全国四大兵工厂(沈阳、汉阳、巩县、上海)之一——孝义兵工厂,洛水从其西北穿过,陇海铁路贯穿东西,连霍高速从附近穿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仅留孝义兵工厂旧址。孝义兵工厂,是河南省唯一的、也是最早引进外资兴建的大型军工生产企业。1914年开始筹建,1915年8月开工,1922年冬正式建成,它从筹建到投入生产,工期短、时间快,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是我国近现代军工生产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孝义兵工厂防空洞为全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人防工程,它的发现与研究使中国的防护史提前了20年。1922年冬,孝义兵工厂正式建成,它下设制枪厂、炮弹厂、机器厂、动力厂四大部分,机器设备主要由德国、美国、丹麦进口,较为先进,制造的军工产品……[详细]
塌坡遗址
  塌坡遗址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解放岭自然村北2500米,地处邙山北麓、黄河南岸的台地上,当地人称“庙洼”,北低南高,遗址区位置向南凹进成一个自然坡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1937年,中国现-古团体河南古迹研究会对塌坡遗址进行发掘后进行回填。遗址文化层明显,文化层厚约2~2.5米,发现有房基、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陶器残片。保存基本完好,现遗址被辟为农田。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红陶、灰陶、夹沙红陶、夹沙褐陶等,器形有钵、盆、罐、小口尖底瓶等。钵,泥质红陶,手制,斜直壁、圜底。文化层厚约2.5米,遗存非常丰富,有明显的房基、红烧土,说明当时古人类生活在河边并进行生产和生活。因遗址所在地于五十年代大面积滑坡,国家出资当地居民全部迁出后安置地叫解放岭,而当地村民……[详细]
涉村东大庙
  涉村东大庙位于巩义市东南山区涉村镇后村。东有五指岭,西为金牛山,南靠嵩岳,北依盘龙山,西南方向后村河向西流入坞罗河,俗称“四十五里倒流河”。涉村东大庙又称金山寺、中岳后庙、后村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由庙里宋代宣和二年(1120年)的石供床,推测创建年代最晚为宋代。明清时期多次维修。三十年代末,巩县芝罗二校(芝罗乡第二中心学校)在此驻扎;1945年,八路军撤退后,国民党县大队李清彪、王殿臣等在该庙内设公堂刑场,破孩-许多革命人士,被老百姓称为阎王殿;建国后改为巩县十八皖校;文革后期,由于各村建校,学校分开,后村学校继续使用;八十年代初学校迁出。现为后村宗教活动场所。庙坐北面南,东西宽58米,南北长36米,面积2000平方米。庙院横长,现存山门、戏楼、关圣殿、中王殿、圣母殿、卢医殿、三官殿、祖师……[详细]
铁生沟冶铁遗址
  时代:汉中国汉代冶铁和制造铁器工场的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村。是已知的汉代冶铁遗址土物最丰富的一处。年代约当西汉中晚期至东汉。遗址中发现炼炉(高炉)、锻炉、炒钢炉、退火脱碳炉,以及烘范窑、配料池、房基、铁器、铁范、铁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处古铁矿坑道。研究表明,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生产的基本环节是:炼铁、铸造、脱碳退火;或炼铁、铸锭、炒钢、锻造。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位于巩义市老城西南29公里处。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共2.16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断崖上,裸露出不少炼渣、矿石末、烧土和黑灰。在冶炼场……[详细]
黄冶三彩窑址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莹光洁,色彩斑驳灿烂。有的还以刻花、贴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黄冶三彩窑址在迄今发现的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中,时代较早,产品质量好,深受欢迎。该窑烧制的三彩器常出土于洛阳、西安等地的唐代城址和墓葬中,并远传到日本、朝鲜……[详细]
赵城遗址
  赵城遗址位于巩义市鲁庄镇赵城村,地处巩义市西南部山区,面积10万平方米,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遗址南有赵城水库,其它三面均为农田、山沟等丘陵地带。据当地老人相传,远古时代该地有一座城,人口繁茂,因遗址位于赵城村,故遗址命名为“赵城遗址”。遗址于1958年修赵城水库时发现,因修水库,遗址南部遭到部分破坏。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试掘,发现有墓葬、房基等,其文化层厚2—5米,出土有红陶鼎、盆、罐、钵和石斧、刀、蚌镰、骨镞等遗物。以泥质红陶、泥质灰陶为主,器型尖底瓶、钵、罐、碗纹饰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网纹、弦纹等。彩陶纹饰图案有网纹、带纹、弦纹、方格纹、日、月等,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典型器物有罐:园唇,斜肩,弧壁,颈下绘黑彩平行线纹和网纹。口径16厘米。碗:夹砂褐陶,轮修口沿,敞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