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旅游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源自1983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所列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单,均为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港澳、中国台湾)境内汉族地区重要佛教寺庙,共142座。
北京广济寺

北京广济寺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1457—1464年)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刹得以重现。至清代,因广济寺…[详细]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法源寺法源寺…[详细]

西山八大处(灵光寺)

北京灵光寺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中有子午莲,锦鳞游弋,鱼盈尺许者众多。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详细]

北京广化寺

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什刹海由前海(又名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普经寺庙林立,素有“九庵一庙”之说,这也是其得名“什刹海”的由来。元代,什刹海曾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水域宽阔,景色优美。广化寺就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详细]

北京通教寺

通教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针线胡同中,是北京市著名的尼众寺院。重修后的通教寺,山门3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二楼两层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间。南北配殿中有伽蓝殿、五观堂、念佛堂、祖师殿等。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详细]

雍和宫

雍和宫(TheLama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详细]

西黄寺

目的地介绍西黄寺位于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西黄寺均以黄琉璃瓦覆盖,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西黄寺初名0庙,是清王朝为西藏宗教领袖0五世修建的。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0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清世祖的邀请,亲率三千多人来北京朝觐。为了接待这位-教领袖人物,清政府修建了西黄寺。1652年12月1…[详细]

天津大悲禅院

天津大悲禅院是一座供奉八方佛的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院内还曾供奉过唐僧玄奘法师的灵骨。庙内原有柏木雕千手观音像,毁于“十年-”之中;如今后殿有一尊高3.6米、宽4米的千手观音金身像,为近代制作。大悲院的出众之处有二,一是在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宝殿内曾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精品;二是大悲院的素斋一直蜚声遐迩,将豆制品化腐朽为神奇,做成一道道鲜美无比的佳肴。大悲…[详细]

临济寺

临济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王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於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後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详细]

普宁寺

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4A级景区,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经过整体维修后,更具宗教艺术的魅力,其文…[详细]

崇善寺

崇善寺(第一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崇善寺创建于隋唐之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障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在该寺原址上大行扩建,洪武二十四年修建落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分建筑被火烧毁,现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座落在高台基上,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瓦顶为黄绿…[详细]

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详细]

交城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经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隋大业五年(609)名僧道绰入寺,修旧扩新。唐贞观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谒玄中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从此玄中寺成为官寺,得到较大规模的扩修。贞观十五年(641…[详细]

五台山显通寺

显通寺旧称: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看点:珍贵文物:显通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在挂着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详细]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隅。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详细]

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简介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详细]

五台山殊像寺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殊像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面,狮子沟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详细]

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五台县台坏镇杨林村。坐北朝南,东西长101米,南北宽189米,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创建于唐代,初名落佛寺,宋代维修,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康熙时改为黄庙,常住蒙藏喇嘛。现存建筑除东西偏院为现代建筑外,余皆为明、清建筑。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后殿(现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金刚殿及僧舍等…[详细]

五台山金阁寺

金阁寺(第二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五台山台怀镇西北15公里据《资治通鉴·唐纪》载,唐大历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诏高僧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故名金阁寺。五代后几经重修,虽基址末变,但建筑风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国年间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间。寺内建…[详细]

五台山广宗寺

广宗寺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广宗寺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洁白,这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